七臺河電視臺
鮮活、創新是新聞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保證,電視節目創新是文化自信的表現。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新聞媒體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電視新聞受到了網絡、廣播等一系列媒體的沖擊,在此情況下,電視新聞在選題方面的創新就顯得尤為必要。國家廣電總局在日前出臺相關文件,就鼓勵在節目報道和形式上要創新,推進發展,作為省市級媒體也是按照要求在推動相關節目報道上自主融合創新。
只有觀眾喜歡,才能贏得市場。從2009年開始,央視改版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改版力度最大的,就是新聞頻道及新聞類節目,多檔重要新聞紛紛變臉。央視風格多年來在觀眾心中,儼然已經定格。然而改版后的節目,形式新穎,內容構成顯得更加有分量,極大地增加了新聞信息量,時效性也明顯增強,加入了評論元素后節目也格外吸引觀眾眼球。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電視新聞節目不需要悲觀消極地“堅守”,而需要準確的找好重點,保持向上自信,做好節目的策劃報道等相關工作。這種所謂的“定力”就來源每個傳統媒體對自身節目定位、與新媒體的競爭力的準確把握和執著自信。只有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才能更好地增強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吸引力,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升中華文化的軟實力。
時效性、準確性、真實性是新聞報道最基本的特征。但時下,隨著媒體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傳播信息的速度隨之就變的很快。僅就節目報道而言,不僅需要選題、策劃、采訪、撰寫,還需要后期制作剪輯等處理,尤其是對于一些調查類的新聞專題節目更加耗費時間,這大大地降低了新聞的時效性。
記得清華大學教授李希光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為什么要采訪?因為故事需要直接引語、需要精彩的對話。直接引語是新聞作品中最有沖擊力的建筑材料。”[1]但是現在的電視新聞節目,不少記者缺少用電視語言“講故事”的能力,一味的平鋪直敘,同期聲喪失人物魅力和性格特征,缺乏充滿動感、原汁原味的采訪第一現場的呈現。
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取得的輝煌成績以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報道和宣傳,都可以通過電視新聞播發,對受眾產生激勵和鼓勵的作用。然而不容忽視的另外一個重大作用就是信息職能,它往往被淡化,不能滿足群眾對信息的渴望和需求。[2]
電視新聞節目究竟為誰報道?這主要取決于向上級媒體供稿,宣傳往往忽略了大眾對信息的需求,歸根結底就是觀念和思維導向的問題。新聞報道,最重要的是要以觀眾為基點、為重心,加強人文關懷,在引導輿論方面有所作為,在社會面臨危機時,真正成為社會公器。[3]
電視新聞科學化的方式對節目載體進行采編,需要抓住機遇,拓展每一檔節目的生存空間,從而提高可視度收視率。
電視新聞節目創新的標準是什么?答案很多,“觀眾喜歡”必不可少。在認識上、思想中要始終堅持聲像一體、聲畫相結合的意識,電視新聞的基本規律要必須尊重。新時代就要從形式、理念、手法及內容創新上著手,電視新聞節目的形式創新和內容創新比較起來,最為重要的就是在內容上要創新,讓布局更加合理,才能有一定的收視高度。如果在推動電視新聞節目從內容形式一直不斷創新,就可以在眾多傳媒中的競爭里有相當的一席之地。創作出人民群眾滿意的高質量的新聞節目。[4]
信息量在新聞中應該是受眾最想知道也是最應該知道的,傳遞有用的信息越大,說明這則新聞自身的價值就越大。在當前,民生新聞可以在新聞媒體中多加報道,增加關注度。
電視新聞節目的創新說到底是人才的創新。電視新聞工作者要主動學習,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職業道德、增強業務本領,熟練運用電視新聞規律,方能創作出不負時代、不負祖國、不負人民的電視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