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11月,由華特·迪士尼電影工作室、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聯合出品的第19部動畫長片《尋夢環游記》上映,該片以墨西哥亡靈節為背景,講述了現實人與亡靈奇幻故事。活人闖入亡靈之地的情節設置并不鮮見,因此,《尋夢環游記》被抨擊套用動畫電影《僵尸新娘》的情節套路,不過是主題傾向親情與愛情的差異。當然,兩者的差異不僅在于此,《尋夢》整體畫面明亮輕快,更是以孩童視角展開故事。而《僵尸新娘》則是以陰暗詭異的基調貫穿影片。兩者在表現“他者”形象方面也截然不同,《尋夢》中骷髏人無論從形象還是性格方面明顯比《僵尸新娘》更易讓觀眾接受。哥特式的動畫電影《僵尸新娘》中的“他者”以“僵尸新娘”為例,一襲破爛不堪的灰暗婚紗,半骷髏半肉體的身形,常常會滾出眼眶的眼球……僵尸新娘以驚悚的“他者”形象出現,主人公維克多千方百計逃離僵尸新娘的控制,盡管僵尸新娘只是一個單純渴望愛情的女孩子。電影將僵尸新娘的遭遇戲劇化表現出來,正是因為“他者”所遭受的痛苦不過是過去式,而現實中人們對“他者”的遭遇僅僅只能是同情,影片最后,僵尸新娘成全了主人公維克多和他現實中未婚妻的婚禮。僵尸新娘所代表的“他者”形象,則是現實人們心目中對他人的期待。人們在同情“他者”遭遇的同時,也期望著“他者”的成全與理解。這其中包含著人們對自我的自信與高傲,人們可以站在高處俯視“他者”的悲苦,又渴望“他者”處在高處時將自己也帶離深淵。最后塵歸塵,土歸土,僵尸還是只能深埋地下,而真正意義上的“本我”才會在現實世界肆意過活。
自有人類社會起黨同伐異的現象已成必然現象。人們拉幫結派,排斥與自己思想不同,政見不一的他者。而自己也會成為別人眼中的“他者”,亦會遭到黨同伐異的對待。2012年上映的哥特式動漫電影《通靈男孩諾曼》則講述了一個黨同伐異的輪回故事,影片中被視為巫婆的小女孩遭遇不公平待遇后,又讓法官與當時殘害她的小鎮居民在死后遭遇了同樣的待遇。法官審判時期,異于常人的“他者”是能夠看到鬼魂的小女孩,而小鎮居民對不同常人的小女孩的存在感到恐慌,甚至不惜逼迫小女孩走向死亡。排除異己無論何時都存在于人類社會,而“他者”的強大亦或是與眾不同都會造成人類本身的恐慌,或是,人類本身對未知生物,未知高等生物的排斥。《通靈男孩》影片主要講述的是法官與小鎮居民死后遭遇的詛咒,在他們成為僵尸,成為現實人眼中的“他者”后,也遭遇了同小女孩一樣的遭遇,被誤解、被打壓。輪回式的戲劇情節,加深了人們對于黨同伐異事件的反思,人人都可能成為“他者”。
“他者”在電影作品中最初是未開化的野蠻人的存在,“本我”與“他者”有著明顯的界限與差別,“本我”往往是文明的、理智的存在,“他者”往往是承擔入侵者的角色。哥特式動畫電影,《圣誕夜驚魂》南瓜王杰克以“他者”的身份入侵了人類世界,并無意識的造成了人類圣誕節的破壞。影片中的鬼怪皆是丑相畢露的“他者”。杰克所擔任的“他者”形象在電影中最后彌補了自己的錯誤,回到了屬于自己的亡靈地不再干涉人類社會的生活。人們不僅僅將“他者”定位愚昧無知,更認為“他者”有被馴化的可能。
而“他者”形象在《鬼媽媽》中最初以完美母親的形象出現,賦予了“他者”智慧,蜘蛛精這個“他者”成為了有智慧的異族,這才是人們心中尤為恐懼的。影片中的鬼媽媽以欺騙的手段殘害兒童,當“他者”有了超越人類的智慧,便被定義為妖魔的存在。而這種狡猾的“他者”是不能夠被馴化的,只能消滅。
2012年上映的動畫電影《通靈男孩諾曼》卻將“他者”設定為生前有著未完心愿的鬼魂與僵尸,他們在人世間徘徊不能安穩長眠。“他者”成為人們生前的情感寄托。在2017年的《尋夢環游記》中,“他者”甚至需要活人的記憶維持在亡靈界的生活,活人的記憶是亡靈不會消失的依靠,“他者”便成為了親情、友情、愛情的情感寄托。
《通靈男孩》亦是給予了主人公諾曼同小女孩相同的命運,共同擁有與陰靈交流的能力,諾曼所代表的“本我”也是小女巫所代表的“他者”。而法官和居民在故事中從“他者”到“本我”的轉變,體現了影片對于“他者”的包容與接納,更是表現了“本我”與“他者”在現實中并無實際區分,萬物本平等,不過是人類滿足私欲的本性,將“他者”排斥在外。在“本我”與“他者”的碰撞中,人們期待炫耀自身優勢,力圖得到“他者”的肯定與贊美,而“他者”也做著同樣的努力試圖與人們心中的“本我”融合。實則,動畫電影中所表現出來的“他者”也不過是人們內心對自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