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
近年來,網紅動畫片《小豬佩奇》快速掌控了各大互聯網平臺,帶動大量衍生品的銷量。根據中國行業研究報告網相關報告,2016年,《小豬佩奇》的品牌運營方eOne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共擁有500多個該形象衍生品授權項目,已獲得了11億美元的收入。而早在2007年,eOne就收購了《小豬佩奇》最初的制作商,經過近10年的運作,將“小豬佩奇”打造成一個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超級IP,并成功在多個國家進行巡演。可以看出,在文化和網絡的發酵下,它已然成為了目前一個現象級的動畫片。在創造這一虛構角色的同時,眾多商家看到了這一IP本身蘊藏的無限商機,把虛構角色有形化。
目前小豬佩奇在國內衍生市場的范圍已經從玩具擴展到快速消費品、家居以及出版等等。同時,eOne公司與奧飛娛樂宣布達成IP合作,就小豬佩奇展開一系列衍生產業合作。前日一家玩具制造公司未經授權就在網上售賣未經授權的“小豬佩奇”的卡通形象玩具,被著作權人告上法庭。其實在市場上和“小豬佩奇”有關的各種商品諸如兒童玩具、學習用具、生活用品比比皆是,又有多少是經過相關權利人的授權呢?
在十九世紀虛構角色的商品化的現象也就出現了,英美是發達國家,其動畫及漫畫產業發展尤為迅速,創造出了很多知名動畫角色,他們在實踐中對虛構角色著作權方面設立的制度相對其他國家也更加完善,在著作權的基礎上,更是提出了角色商業化權的說法。在英國的司法實踐中,英國版權法在保護虛構角色商品化方面出臺的保護制度很少,它通過版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商標法為其提供多重交叉保護。與此同時,英國司法實踐認為,在不違反相關的法律規定時,把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名稱、畫片投入到商業使用中就構不成侵權。英國在上世紀末對商標法進行了更新,把虛構角色的名稱和其他元素都納入了商標法的保護范圍中。如果被注冊虛構的角色形象、名稱等在沒有征得角色原創者的同意時使用該角色,就構成侵權。將其置換到本文的語境中即是:小豬佩奇的商業化開發如果沒有獲得eOne公司的同意即構成侵權,即使只是運用其名字也不行。eOne對小豬佩奇相關商標的工作一直在跟進,畢竟衍生品是版權運營中一大吸金利器,在IP變現道路上,以玩具零食和服裝為主的低投入高回報的產品一向是侵權主戰場。從進入中國市場開始,eOne公司就通過中國商標局將“小豬佩奇”的相關文字、符號、圖案等在玩具、衣物、餐飲、表演項目等多個分類上申請注冊了商標。2017年eOne發表聲明,將主動打擊全球范圍內涉及“小豬佩奇”的假冒商品及未經授權的活動。僅上半年就在全球查獲了25萬件假冒產品,并在多個知名電商平臺上下架了5萬多件侵權商品。eOne公司的一系列行動,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版權商在對作品走紅之后對作品權利的全方位保護的決心,不追求短期過度消費,而是要保證作品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小豬佩奇》的成功,給國內動畫產業IP以及虛構角色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啟發。eOne公司在“動畫+全產業鏈延伸”的IP運營過程中對虛構角色著作權保護的西式做法真的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衍生品市場對各類具有商業價值的文化產品一直保持開放的狀態,這也是刺激文化產業創造力的途徑之一,企業在進行創作的同時也可以獲得更多經驗和靈感來源。
我國知識產權學界對于虛擬角色的保護思路,從最初的“用著作權法保護作者的商品化權”到將角色的商品化權視為一種準著作權,再到現在的要建立獨立的商品化權制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樣的聲音不僅存在于學術界,實務界同樣有呼喚對動漫角色進行商品化權保護的聲音。例如有認為“保護以衍生品為主的動漫產業的發展,其關鍵要在學理上承認動漫角色商品化權存在,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法律體系,作品的商品化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人物的形象引入保護范圍,大大加強動漫的知識產權保護。這是著作權目前沒有辦法涵蓋的。”如此大張旗鼓的討論,讓人覺得仿佛窮盡傳統的知識產權制度已經不能保護動漫角色的商業價值,必須引入所謂的商品化權制度。但是事實上,這些案列都表明,動漫角色的所有者都依據著作權法的規定取得了訴訟的勝利。
從國外到國內,著作權法的目的不是“管”,一個基本目標是鼓勵創作,但著作權法不僅能鼓勵創作,也能抑制創作。因此,給予虛構角色著作權保護必須合理平衡激勵創作和利用自由,對虛構角色單獨賦予著作權保護,必須設置合適的可版權性標準。
綜上,對于具有穩定的獨創特征的虛構角色,應當可以獨立于其出現的原作獲得著作權,對于虛構角色的著作權保護,只有設置合理的可版權性標準,才能做到既保護原作者的合理利益,又不阻礙文學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