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
林白水(1874-1926),原名林獬,又名萬里,字少泉,以“退室學者”為筆名,直到晚年才改名“白水”。他是民國時期著名報人,從過政、教過書、辦過學,但最主要的貢獻在于辦報。從1901年擔任《杭州白話報》的主筆到1926年慘遭軍閥殺害的二十多年間,所辦報紙十多種。
林白水的辦報宗旨不同于邵飄萍的精英辦報,他提倡“平民辦報”。從林白水的辦報實踐中能看出,他一直奉行“代民立言”的新聞思想。因此,在現代的媒體環境下,探究他的新聞思想,能夠更好地指導現代黨報“走群眾路線”,在黨報面對互聯網的沖擊時,作出創新性的“回應”。本文試著從林白水的辦報實踐中探究“代民立言”思想,從他的思想中探析“代民立言”看黨報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走“群眾路線”。
“代民立言”字面意義是為百姓發聲,內涵有三:第一,報紙是辦給平民百姓看的。第二,報紙的內容是貼近現實的。第三,報紙的語言是“說人話和說真話”,通俗易懂。正如林白水所說“新聞記者應該說人話,不說鬼話;應該說真話,不說假話!”[1]林白水在《社會日報》中則寫道:“《社會日報》自出世以迄今日,已滿三年……艱難締造,為社會留以公共言論機關,為平民作一發抒意見代表,觸諱忌,冒艱險,所不敢辭”,將報紙比作公共言論機關。
在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群眾路線”的解釋:一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二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2]這種概念因為表述精當,被此后的學術研究廣泛采納。但是由于“群眾路線”一直存在“黨性”和“人民性”的爭論,許多學者認為新聞業對“群眾路線”的經典表述是應該受到質疑的“黨建語言”。因此,筆者只取“群眾路線”的兩個解釋:“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林白水的“代民立言”思想在新時代的話語是“群眾路線”,因此從林白水的報紙中能夠看到他一直奉行“代民立言”的宗旨。
“白話辦報”是林白水的辦報宗旨。1903年,林創辦《中國白話報》,報紙從開始時的每月初一、十五各發一期,由于讀者的擁護,很快便改為旬刊,發行量從數百激增上千。[3]白話報受到前所未有的好評,原因在于報紙的平民定位,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平民定位體現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貼近現實的內容。在語言上,林在《論中國人對付外國人的公理》中寫道:“哈哈!我笑得滿嘴的飯都要噴出來了。天下愚人那有愚到這樣地步”。[4]這篇文章用通俗的語言和比喻的手法來論述中國人對待外國人的情形,告訴國人“做主人的要有身份”。在內容上,林白水用《俄國武官不客氣的說話》這類新聞形象地描寫了滿清政府的昏庸無能,符合當時社會的反清潮流,同時又向底層百姓傳遞“反清”的信息。連蔡元培也盛贊:“此三則消息如連環套一般,逐次深入,層層剝離,最后把慈禧這個老妖精給拖出來示眾,,,老百姓只要看了這幾則新聞,你雖不多說,他們心中也自了然了”。[5]此外,在《杭州白話報》上所登內容多為婦女放足,破除迷信,禁止鴉片等等,具有破惡習的作用。[6]
林白水十分重視與讀者之間的交流,通過兩者的交流寫成文章。例如,林白水曾和車夫交流。車夫把他凄慘的生活及拉車所受的凌辱告訴了林白水。根據車夫的訴苦,林白水寫了一篇報道。此外,林白水也注意讀者的反饋,刊登讀者來信如《請看東洋車夫的一份信》,信的前面加上編者的話,表示出他對下層人民的同情。在《謝投稿“嘯”君》一文中誠懇地向讀者表示感謝。這些做法既是工作方法上的創新,也是“從群眾中來”的體現。此外,為使報紙受歡迎,讓報紙“到群眾中去”,林白水在報刊欄目上創新。開設“論說”“歷史”“地理”等十幾專欄,力求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平民百姓的需求。[7]1921年林白水創辦《新社會報》之初,便宣稱要“樹改造報業之風聲,做革新社會之前馬”[8],因此他在選題上十分重視國內外的大事,特別是關乎百姓的事。例如,在《社會日報》1926年5月17日《代小百姓哀告》的時評里,他怒斥武術軍,在其后不久的另一篇時評里,更是明確表白了自己的嚴正立場:“軍既成閥,小乍不利于民,有害于國。……略具天良的記者,那有不替百姓說話,轉去獻姻軍人的道理”。[9]林白水在《新社會報》上的文章除了鞭笞上層社會的黑暗,也關注底層疾苦,注重社會新聞。由于選題貼近社會,群眾越來越喜歡。通過以上敘述,林白水秉持著“代民立言”的思想,堅持“群眾路線”而使自己的報紙銷量不斷上升,社會影響不斷加大。而至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在林白水的報紙中的體現則體現在深入社會的采訪、不斷革新的欄目以及貼近現實的選題。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格局發生極大變化。傳統媒體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它自身也存在著缺陷:一、時效性不高:技術的發展使各類媒體通過數字平臺不斷對外推送即時信息,而傳統媒體特別是黨報在社會新聞方面通常是網上曝光之后才進行跟蹤報道。二、互動性不強:黨媒因為其權威性,擅于用“自上而下”的視角向老百姓報道新聞,發表評論。而新媒體不僅具有高強度的互動性,也注重將報道視角轉變為百姓視角。三、信息含量少。對比新媒體,傳統媒體即黨報沒有足夠的版面容納所有的內容,貼近社會生活更少,版面上多登載大而空的會議信息,有效的信息不夠多。
林白水的“代民立言”思想是當代“群眾路線”的體現,他的報紙不僅在當時取得了業界的好評,也獲取了巨大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林白水的報紙雖然是辦給民眾看,但同時他作為一名革命黨人,也通過政論向社會傳遞著新思想。他的報紙能夠證明擁有一黨之觀點也能夠將報紙辦好。總之,黨報也應該堅持“代民立言”的宗旨,在互聯網時代下的體現則是堅持“群眾路線”不動搖。要辦好一份“代民立言”的報紙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報紙定位應“一切從群眾出發,一切依靠群眾”
在互聯網時代下,黨報應該轉變報道理念,在保持一定的權威感的同時也要加強內容上的貼近性。現在的黨報類似于“精英辦報”,由于自身的嚴肅性,說教太多,使受眾產生排斥心理,與受眾產生距離感。因此,黨報特別是評論應該在報道政治現象的同時也要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用契合現實的內容以及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讀者進行“交流”。只有報紙定位于群眾視角,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黨報才能更好地做好宣傳工作。
2.實踐活動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紙媒已死”這種觀點甚囂塵上,余音不絕,但筆者認為黨的報紙因為只要有國家的支持,有民眾的支持,報紙只會越辦越好。國家的支持是黨報的外在力量,而民眾的支持則是黨報的根本力量。黨報要學習林白水的“代民立言”的思想,更要注重實踐活動即深入基層去了解百姓真實的想法、在版面上不斷的創新,選題也要貼近于社會現實,最重要的是,也應該注重對互聯網的利用。在選題方面,黨報可以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轉變為“從網上來,到現實中去”,黨報記者通過線上學習,通過網絡世界了解群眾的疾苦與訴求,并通過這些訴求寫出真實可信、“平易近人”的文章。固然網絡世界有很多不真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特別是人民的訴求。另外,黨報在新聞方面要注重貼近群眾的角度,在評論方面則要站在一個制高點,在網絡世界謠言泛濫的同時,及時準確地引導輿論,不致使輿論反向發展。在實踐中,一方面要對版面進行創新,例如在報紙上開設專欄刊登讀者來信和網上網民對某一個公共事件的意見,如林白水的報紙成功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緊跟時代潮流,不斷創新,較早地采用連續報道、綜合報道、集納新聞、讀者來信、編者按、編后等多種新聞體裁,使報紙影響逐漸加大,更好地容納了要報道的內容。另一方面要注重對網上網民的意見采納。以往黨報只需要知道現實生活中的社情民意就足夠了,但是互聯網的發展,許多現實中因為距離太遠等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的原因使許多網民在論壇上表達意見,例如強國論壇和天涯論壇。因此筆者認為黨報也應該關注到網上的社情民意,這樣才能在報紙上寫出更貼近群眾的報道和評論。
綜上所述,筆者在界定“代民立言”和“群眾路線”的相關概念之后,通過分析林白水所辦報紙的“代民立言”的思想,將這種思想與當代“群眾路線”相結合之后,對黨報現在面臨的困難做出簡單的闡述,根據現實情況和林白水的“代民立言”思想,提出黨的媒體如果要在互聯網環境下保持穩定發展甚至要重新掌握話語權,就應該堅持“群眾路線”不動搖即定位于群眾,實踐于群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