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庫爾特·盧因最早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把關人”理論,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守門人是一個人或團體,有權讓東西進出。因此,了解“門”的功能,就等于理解“看門人(門)人”所產生的因素,即是什么使他或她這樣做的。后在懷特、麥克內利等眾多學者的研究發展中,“把關人”理論最終成為傳播學控制分析領域最具科學性的理論之一。
傳統大眾傳播時代的傳播是雙向的,媒體或者新聞工作者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他們是傳者,在傳播過程中占據著優勢。在大眾傳播時代,媒介組織和傳播主體是內容傳播的把關人。他們收集來自不同源頭的信息,經過篩選和加工,制作成符合特定標準的信息產品傳遞給信息接受者。這種傳播模式下,信息接受者只能被動地進行選擇,而賦予傳播者過多的話語主導權,使得信息傳播喪失了民主意識和自由平等精神。因而在大眾傳媒時代,“把關人”理論有其顯著的時代價值。
誠然,傳播技術的發展本身確實給傳播的方式、方法,以及傳播環境帶來深遠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已經成為與現代人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一部分。
首先,由于自媒體在傳播過程中雙向性和交互性的特點,決定了每個人都是傳播過程中的主體,既是傳播者也是受傳者,任何組織或個人只能參與,不能任意控制。其次,自媒體具有大眾媒介無法比擬的時效性和全時性。不同空間和時間的信息,可以隨時傳播出去,人們可以迅速地了解來自不同時空的信息,關注個體發生的新動態;再次,自媒體突破了傳統媒體單一介質的限制,無論是文字、圖形,還是聲音、視頻、動畫,都可以通過自媒體無障礙流通;最后,自媒體傳播信息更具個性和開放性,遠不再是大眾媒體時代統一化、標準化的特征。
從以上自媒體的特征可以看出,自媒體時代把關人的角色被嚴重弱化或者顛覆,要實現傳統意義上的“把關”幾乎沒有可能,“把關人”理論遇到了全新的挑戰。
在大眾傳媒時代,把關者在傳播過程中處于決定傳播內容的支配地位。在自媒體時代,人們可以自由地控制獲得信息的方式,并且隨時作出反饋,甚至與其他人進行討論交流、評論、分享等便捷的方式參與到信息傳播活動中。在這種傳播過程中,傳統把關人的角色慢慢被弱化。
在媒介時代,信息傳播的快速性和可獲得性讓“網關”的可行性降低了。人們自由地發布信息,使得信息源頭增多,加上傳播速度,使得把關人還來不及作出反應,信息已經傳播出去到社會當中。此外,信息量的急劇增加,把關人更是難以抵擋每天海量信息的審核工作,因此又進一步降低了把關的可行性。正如微博信息的傳播對出版商的限制較少一樣,也很容易引發信息泛濫,虛假信息將會盛行。一般受眾很難區分信息的真實性,這往往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以網絡為載體,自媒體讓個體都成為傳播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傳統意義上的傳播權和把關權利被分解。通過自媒體,個體擁有了采集信息和發布的權利,他們比以往更加擁有著自由的傳播權,所以每個個體都充當起了傳播的把關人的角色,他們自主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判斷,對意見的可靠性進行“把關”。自媒體時代,個體仍要依靠網絡這個載體進行傳播,那么網絡經營單位和網絡主管部門都有對傳播信息的把關義務。網絡媒體通過引進大量的新媒體從業者,以及通過技術等手段,以過濾、刪除、屏蔽、拉黑等方式對信息傳播形成新一輪的把關。
如果說web2.0時代實現了“草根們的狂歡”,那么自媒體的出現和興起,則讓草根力量真正得到自由釋放。然而,自媒體在被人們賦予贊美和期待的同時,又因為其平民化、低門檻的特性,恰恰也為謠言的滋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甚至會影響到現實社會中的個體。所以,在自媒體時代,如何把好信息傳播關,營造健康向上媒體氛圍,仍具有現實意義。
首先,自媒體時代的任何個體都要嚴格自律,做自己的把關人。個體作為自媒體時代的主體,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傳播的內容負責,特別是一些關注度高、粉絲量大的個體,更好注意自己一言一行會造成的社會影響。必須做到嚴格自律,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遇到不良信息更要自覺抵制,讓“流言止于智者”,為自己把好信息傳播中的第一關。其次需要網絡運營商把關,主動對虛假、欺詐等不良信息進行過濾,以權威的觀點、可靠的信息引領社會主流價值,擔當起職業把關人的角色。最后完善法律制度,提升“硬把關”能力,讓信息傳播在一定的框架內健康運行。因此,在自媒體時代,雖然“把關人”的內涵和外延發生了變化,但把關人并沒有消失,“把關人”理論在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