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會理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和體育旅游局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里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1]作為新聞記者,應遵循基本職業道德,具有正義感和同情心,通過對新聞事件的深入了解和理智分析,向社會傳遞人文關懷。
記者的職業素養體現為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高尚的道德修養、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和全面的基礎知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深切的人文關懷意識、穩健的個性特征和積極的心理狀態。在采訪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增強了社會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滿足觀眾需求。在新聞報道中融入人文關懷,是媒體贏得觀眾尊重的重要前提,也是媒體和記者必須具備的社會責任之一。
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在滿足觀眾知情權、關注民生、關注弱勢群體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電視的傳播特點,深入現場全方位、多角度地把客觀事實展現給觀眾,同時又能在報道中表現出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之情,進一步體現出人文精神。所制作播出的社會新聞讓觀眾清楚了解采訪對象的真實情況,給予他們關心,為他們提供幫助。
例如:2013年,某地一名22歲的年青母親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經檢查配型,她15歲的弟弟能為她提供移植所需要的骨髓,但因家庭經濟困難無法支付移植手術的費用,家人到電視臺向媒體求助。當地電視臺新聞記者對她進行了跟蹤報道,讓觀眾了解到她的家庭情況,呼吁愛心人士對她給予幫助。最終在熱心群眾、企業、單位的幫助下,籌集到愛心善款50多萬元,讓患者順利進行了移植手術,挽救了一個年青的生命。
弱勢群體主要是指殘疾人、下崗職工、兒童、非正規就業者、災難中的求助者、老年人、農民工、精神病患者等人群,他們是社會新聞報道的重要對象。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新聞媒體可以讓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態和需求為社會所知,監督社會政策不超過公平的底線,對于避免社會危機和動蕩的產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聞記者在采訪中,應關注這一群體,時刻想到群眾的利益。
社會新聞、民生新聞因關注弱勢群體,以“有人情味”而受觀眾歡迎,因此有較高的收視率。新聞采訪記者要在選題上避免庸俗、低俗、離奇、危言聳聽的內容,采取現場報道、跟蹤報道的方式,在采訪過程中堅持新聞記者正確的人文關懷意識和職業道德,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真正將人文關懷“溫暖人心”的主旋律傳遞到大眾當中,發揮輿論引導的積極作用。
人文關懷即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核心是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現階段因媒體大量報道社會新聞,引起廣泛關注,讓少數用心不良的人找到了乘之機,利用“弱勢群體”這一名義,借助電視媒體的力量,向社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這種行為引起觀眾誤解,給電視臺造成不良影響。面對這類情況,新聞記者就要客觀冷靜地進行分析,衡量對采訪對象人文關懷的尺度。
例如:某地方電視臺記者采訪報道過一名因觸電造成肢體殘疾的外籍兒童,在當地教育局的幫助下順利進入本地小學就讀的社會新聞。新聞播出后,這名殘疾兒童的父母又多次找到采訪記者,要求再次對他進行深入報道,并要在報道中強調“生活困難、家庭無經濟來源”。經記者進一步的了解,得知其父母夸大其詞,將孩子當作工具,借助媒體來索取社會捐助。記者通過分析,拒絕的其父母的無理要求。因此,在采訪社會新聞的過程中,新聞記者要深入了解采訪對象真實情況,理性運用人文關懷,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新聞記者在采訪社會新聞時,要遵守不涉及弱勢群體的個人隱私和敏感問題的原則,在播出的新聞中要避免出現一些災害現場的人員傷亡的慘烈畫面和患者發病的場面,要避免帶有偏見、侮辱、污蔑和違法的文字表述。需要對采訪對象進行深入采訪之前,要充分與之交流,征求對方意見并保留證據。對采訪對象的生活不獵奇、不爆料、不過度渲染,讓具有人文關懷的社會新聞帶給觀眾正面影響。
綜上所述,宣傳輿論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新聞記者在營造電視媒體與報道對象間的和諧關系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媒體強化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的今天,新聞記者要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道德修養,尊重新聞事實、尊重人的生命與尊嚴,有采訪過程中合理衡量運用人文關懷的尺度,不濫用同情心,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宣傳報道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維護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宣傳文化系統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