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
新聞工作者是新聞報道中的主要角色,要想實現對社會信息的有效傳播,就要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應變能力,具備必要的職業素養,面對、參與突發采訪事件時,應當做到科學報道、及時跟進、講求新聞的實時性,掌握必要的采訪方法和技巧,積極挖掘新聞事件背后隱藏的真相,保證新聞采訪信息的真實性與科學性。
地震、山體垮塌、洪水肆虐等自然災害,以及社會上發生的各種民事事件,往往都屬于突發事件的范疇,這類事件來得突然,非常考驗媒體的反應速度和應對能力。這類事件的采訪難點有三:
首先是危險性。要想獲取最真實的、第一手的素材,實現有效傳播,記者需要第一時間深入現場,深入第一線,然而這個時候,往往是各項秩序比較混亂、現場安全防護相對較低的階段,作為記者自身來說,就會面對很多不確定性,尤其是危險性。如何做到及時準確獲取新聞信息的同時,能保證自身的安全,這一點很重要。
其次是信息的準確性。突發事件發生后,各方面應急預案啟動有一個過程,這個時候往往會出現信息比較混亂、零散,信息發布渠道不暢通的問題,社會上甚至會出現虛假信息滿天飛的情況,新聞記者要想在這種情況下獲取準確有效資訊,難度相對較大。這就需要新聞從業者提高自身素養,提高去偽存真、準確辨識的能力,不為虛假信息所迷惑。
三是很多媒體為追求轟動效應、搶頭條,故意用聳人聽聞、甚至嘩眾取寵的標題、內容來吸引眼球,從而把社會公眾對事件本身和救援過程的關注,引向了其他方向,擾亂了人心、影響了社會穩定,
掌握突發事件的特征,大眾傳媒要做好準備,管理人員需要積極配置足夠的人員,不斷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同時構建起科學有效的反應機制,建立一支專業化、技術型的新聞采訪團隊。完善人員格局,提高新聞報道的速度和質量。實踐中,可以考慮采取多線布局策略,將文字記者、攝影攝像記者以及線索收集組安排在同一辦公區域,便于進行工作交接。配置專門的突發事件編輯組,制定小組長,以此來實現對現有人員的合理配置,保證人員在最佳狀態下采訪新聞事件,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有利新聞信息,掌握最近消息,有效增強團隊合作的時效性[4]。
突發事件的采訪環節,要始終堅持公正、公平的原則,及時跟進新聞信息,對事情的來龍去脈要調查清楚[3]。
面對自然災害類事件,要注意采訪用語,準確報道,保證采訪信息真實,有傳播價值,同時緊扣新聞亮點,及時提煉語言,正確的把握新聞事件主題。有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問答式形式進行相關報道,讓受眾及時掌握事實真相。
抓住事件細節,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到達新聞現場后,記者在及時了解事件全貌的同時,要善于抓住細節問題,積極掌握具有一定社會價值和傳播意義的新聞材料,提高新聞報道質量。
一定要注意新聞報道信息的真實性和科學性,有針對性的開展新聞報道活動,采訪之前,要更多的了解群眾的心理走向和信息需求程度。同時要有針對性的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做到用詞妥當、專業,關鍵信息要得到相關部分的授權[2]。
民事事件屬于危機性新聞報道,在實際采訪中,新聞工作者和地方政府要及時做好溝通與交流,提高對事件的關注程度,站在相對公平的角度分析問題。積極了解民事事件的來龍去脈,同時結合自身已有的專業知識來進行事件采訪,對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幫助群眾及時掌握相關信息,以此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堅持公正、公平的采訪原則,把握采訪中心,善于思考,積極分析問題,把握提問技巧,采訪時語言簡練,由淺到深,給采訪對象留出足夠的思考和闡述時間。善于觀察與捕捉信息,在采訪環節要用心,及時傾聽,善于調動感官,通過細微的觀察掌握重點信息,從而獲得豐厚的收獲。
加強團隊合作,新聞工作者及時趕到現場,同時做好安全防護,不斷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重視自然災害性事件,要求新聞工作者有很強的應變能力,注重采訪效果,從而提升新聞事件的傳播價值,掌握民事事件的采訪方法,提高對民事事件的關注程度,把握采訪中心,掌握民事事件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