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內蒙古總隊政治工作部新聞文化工作站
現代社會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人們愈發關注精神層面的生活,相應的精神需求持續提高。這就需要新聞記者提高自身專業素質與新聞采編能力,豐富新聞內容的質量,充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新聞采編,是新聞生產的主要環節,通過整合采訪所得的新聞材料,形成完善的新聞并向公眾公布。新聞記者的最基本工作就是編輯內容,只有做好采編工作,才能提高新聞質量。新聞涵蓋社會各個層面,新聞采編工作難度較大。
具體采編工作中,以社會現狀為出發點,保障新聞的真實性,新聞語言與內容迎合大部分民眾品味,實現共鳴。一般情況下借助電視媒體傳播新聞,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因此新聞一定要客觀公正,包含正能量,引導社會形成正確價值觀。此外,還要重視新聞后期采集工作,利用各類先進設備提供技術保障,順利完成新聞制作,提高新聞的質量。
媒體單位為了增加新聞的及時性與廣泛性,會在各地設置分社或新聞記者,而這些地方則是展現媒體單位形象的窗口,新聞記者的表現直接關系到所屬媒體的社會形象。因此,作為新聞記者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不斷加強對自我的管理意識和形象意識,自覺加強和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首先,新聞記者要不斷加強對思想政治的學習,促進自身素質提升,提高自我要求標準;日常做好專業知識學習,依靠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和活動。
其次,新聞記者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自律、廉潔,提高自身拒腐防變的能力,能夠警鐘長鳴,堅決抵制社會上各種腐敗觀念和潮流的侵蝕;堅持杜絕有償報道。在報道過程中要緊密聯系基層群眾,深入群眾中,認真傾聽群眾的心聲,多走、細看、深思、通過新聞報道反應基層民生。再次,堅持求真務實理念,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不能為出彩、博人眼球而憑空捏造虛假新聞;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雷厲風行,保證人到、口到、心到,堅決抵制拖拉習慣;平實、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不能依靠自身記者身份自恃高人一等。最后,要深刻認識新聞報道的服務意識,樹立講政治、顧大局的觀念,做到上接天線,下接地線。
媒體單位新聞記者要做好自身飲食、起居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新聞記者在外獨自生活是非常艱苦的,對個人的飲食和起居經常不注意,再加上四處采風,休息上沒有規律,饑一頓飽一頓,再加上經常熬夜趕稿子,對身體機能影響極大。因此,新聞記者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對日常生活飲食和作息習慣的控制,從而樹立健康的生活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時戒煙戒酒,加強鍛煉,確保身體健康;外出工作時盡可能準備些常用藥品,如感冒藥、止瀉藥、頭痛藥等等,以防萬一。
1.提高采訪能力
新聞記者既要具備撰寫新聞稿的能力,又要廣泛涉獵各類專業知識。這就需要新聞記者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并有學習的決心與毅力,在日常生活中貫徹學習計劃。新聞記者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如看新聞、讀書等,經常與前輩溝通學習,養成這些好習慣,可以大幅度提升新聞記者的文化水平及專業素養。同時,還要提高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避免故意制造噱頭與爆點情況的出現,保證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達成正確引導輿論走向的目的。
在進行采訪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對當事人進行采訪,記者不斷豐富采訪與提問技巧,不能呆板的按照稿件問題進行采訪,需要充分考慮當事人的心理變化,創新提問。如采取網絡交流、電話交流等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掌握更多的信息與資料,同時避免偏聽偏信現象的出現,記者應該拓寬采訪方位,通過采訪當事人還原事情真相,確保新聞節目的真實有效性。
2.培養應變能力
1)觀察力培養。新聞記者在新聞事件發生時,應該準確判斷與分析新聞事件,快速挖掘出新聞點,并對事件周邊詳細分析,全面把握新聞事件涉事人員的動態、心理活動等。
2)強化提問能力。優秀的新聞記者要具備靈敏的新聞嗅覺,通過設計封閉式或開放式問題的方法,通過多角度分析還原事件真相。提問時要保證客觀冷靜,確定采訪順序,避免出現疏漏的地方。
3)采訪過程中常用的提問方式有兩種:開放式提問與封閉式提問。通過封閉式提問可以快速掌握被采訪者對相關新聞事件的態度、看法及立場。但是封閉式問題范圍有限,不能得到全部答案;開放式提問問題沒有限制,受訪者可以根據不同話題發表看法。新聞記者要根據采訪對象的特點例如文化水平、性格特點等選擇適合其發揮的提問方式,推進采訪工作的順利完成。
4)媒體單位的新聞記者數量較少,但是工作內容繁多,既要完成總部任務,又要做好本職工作。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分清輕重緩急,抓住工作重點。并在當地建立人脈網絡,確保新聞信息渠道的暢通性,實現耳聰目明,及時獲取各類新聞線索。可以主動參與一些駐地記者之間舉行的聯誼活動,實現順利溝通,實現信息共享。
綜上所述,新聞記者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增強綜合素質,同時樹立以人為本的社會責任感。新聞記者采編過程中秉承相關原則,不斷提高新聞記者的采編能力,充分發揮新聞引導輿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