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典型服裝,是一種最具中國傳統特色、最具民族代表性和最能表現東方女性美的經典服飾。旗袍,也是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體現,在經歷了諸多改進和創新的今天,旗袍依然享有“Chinese Dress”、“服裝之最”等許多美譽,并被作為當今世界所認可和推崇的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
服裝審美風尚是服裝審美文化的重要表現,新時期上海女性服裝顯現出多元性特征。對于中國的時尚之都——上海來說,20年代是一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關鍵時期,作為重要通商口岸之一的大都市,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碰壁、西學東漸和潮流變動,上海出現了許多西洋器物,例如針和縫紉機的出現,代替了傳統女工的縫制方式;新時期以來中國服裝審美文化日益豐富,形成了多元化的服裝審美風尚[1],“海派旗袍”服裝也不例外。
旗袍作為特色民族服裝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和審美特征,體現了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下,中國旗袍的審美理念的變遷。旗袍作為中國近代開風氣之先的女裝“國服”,也是中國服裝家族的經典之一,具有豐碩的藝術特點和審美思維。在造型技術和制作技藝等方面,具有兼容中西的文化內涵和美學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是我國服裝藝術中的瑰寶。[2]
旗袍的審美是時代文明和精神文化的綜合表現,對審美的尋求也是一種社會需求。從旗袍的“昨天、今天、明天”的發展變化,從旗袍的顏色、面料、格式等方面,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時代文明下的不同審美理念。同時,旗袍制作和旗袍審美風尚的發展變遷具有傳承性,反映了一定時期的審美理念和文化意蘊。旗袍的美離不開文明,是傳統文明在現代文明中的繼承和發展,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時期的審美理念和文化意蘊。
旗袍是中華民族傳統服飾的經典樣式之一,具有中華民族鮮明的服飾文化特征,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獨特的審美理念,被譽為是中國的“國服”。
民國時期的上海,是中國對外最大的通商口岸,受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的影響,社會意識形態發生變化,人們的穿著不再單一,開始接受新的服裝樣式。月份牌畫、《玲瓏》等大眾媒體的傳播,推進了新式服裝的發展,催生了現代性與時尚并存的審美觀,由此產生的新的旗袍樣式,在款式上與材質上都有較大改變。[3]雖然不同階級身份的女性在服裝款式與材質上不同,但基本上都以旗袍為主。
考察旗袍的形成與發展,我們可以了解到旗袍在長期的演化中已形成自己獨特的形式美元素,即,廓形、立領、胸襟、開衩、盤扣和刺繡。旗袍從清代滿族女子旗袍演變而來,清代傳統旗袍以溫柔敦厚、程式單一為美,卻有些繁縟、;而后在西方人本和自由思潮的影響下,近代改良旗袍以自然簡單、形體曲線、自由多樣為美;經歷了一次次的發展和改進,旗袍在民國時期走向經典,此時的旗袍大膽地展現女性的體態和曲線,在結構上有了大膽的發展和創新。[4]
(論文)設計共分四個部分從縱橫的角度,以紀錄片視頻的形式,展示旗袍的全部制作過程,突出“海派旗袍”之創新和旗袍匠人的“匠心”,以此為基礎,體現旗袍背后的文化意蘊和審美內涵。
第一部分開篇簡要介紹旗袍的發展和變遷概況。通過影像資料以從今到古再到今的順序展現旗袍近幾十年的演變,展現不同時代文化影響下,旗袍的不同審美偏向和文化意蘊。
第二部分展現和介紹旗袍的多種樣式。通過拍攝制作,以時代為順序,重點用影像資料和拍攝素材展示現代旗袍的顏色、面料、花紋、格式、配飾等設計。
第三部分通過對幾位旗袍手工藝匠人的介紹,展現旗袍從測量選料到制作成品的過程,突出“海派旗袍”之創新。從對旗袍的顏色、面料、格式、花紋、配飾等方面的展示中,體現旗袍具有的審美特點、價值以及其蘊含的文化意蘊。其次,旗袍的配飾也是一項主要的審美元素。通過對旗袍配飾的簡要介紹,表現服裝配飾的點綴與顯示身份等作用。
第四部分,通過顧客和旗袍匠人的互動,展現旗袍制作過程中顧客和旗袍匠人對旗袍制作過程的影響;通過旗袍匠人的獨白和工作細節,表現旗袍匠人的“匠心”;通過旗袍業工作人員和相關行業人員的采訪,側面襯托旗袍匠人;通過對挑選旗袍的顧客的采訪和拍攝,表現旗袍在社會山的需求點和需求心理,側面表現“海派旗袍”之創新,體現旗袍風尚在社會當中的影響。
第五部分,主要通過展示完整的旗袍制作過程、匠人的工作場景和采訪、顧客和群眾的采訪等,用混剪的形式多角度展示旗袍,并采用旁白或者文字畫面等形式,突出“海派旗袍”之創新,總結旗袍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