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邵飄萍在中國新聞界具有極高的地位。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聞理論。“他將這些理論和思想收錄于兩本著作——《實際應用新聞學》和《新聞學總論》之中”[1]。筆者發現,現有對邵飄萍新聞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思想內容、思想成因和思想意義的研究等三方面。基于此種研究現狀,筆者擬用文本細讀法、文獻分析法和歸納法等研究方法,通過探究邵飄萍的短暫又偉大的一生,分析邵飄萍新聞思想的核心內容,進而探究其新聞思想對于當代社會新聞事業發展的現實意義,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改革和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借鑒經驗和指導作用。
邵飄萍在其個人實踐、時代背景、西方理念、成長環境和革命人士的幫助中,形成了自己的新聞思想。對于他的新聞思想,廣大學者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研究與傳承,至今仍未停歇。經歸納與總結,筆者認為邵飄萍新聞思想的核心內容包含獨立求是的新聞職能、德才兼備的新聞倫理和培養教化的新聞教育等3方面。
獨立求是是邵飄萍新聞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思想高度概括了邵飄萍關于新聞和辦報的理念。
“獨立”是指邵飄萍要求辦報應保持中立立場,不為黨派所用,不做黨派爭斗的工具,而是以第三者、旁觀者立場報道事件。他認為,“新聞記者一旦加入黨派之中,每足以致職務上行動之不活潑”。[2]一方面要監督政府,不受政府的壓制,另一方面也要打破帝國主義列強當時的新聞壓制和壟斷,“不受帝國主義報刊言論所左右,敢于獨樹一幟,猛烈抨擊帝國主義的侵華政策,積極主張并創建中國自己的獨立的新聞事業”。[3]因此,這種中立的旁觀者立場在當時軍閥割據、黨派林立和列強相爭的時代顯得格外重要。特別是在堅持獨立辦報的過程中,邵飄萍甚至被張作霖下令處死,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求是”是追求新聞報道的客觀真實性。邵飄萍把“探究事實不欺閱者”作為第一信條,“在保證消息正確的同時細節也是必須關注的環節”,“只有將真理和事實回饋給讀者,方可取得讀者的認可”。[4]正是秉持這種新聞態度,邵飄萍在辦《京報》時撰寫的新聞和評論收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在當時“有聞必錄”、利益驅動和政府壓制的新聞環境中,正確報道了客觀事實,引導了社會輿論。
邵飄萍要求的“品性”即為“德”。他在自己的著作《實際應用新聞學》中將品性概括為“人格、操守、俠義、勇敢、誠實、勤勉、忍耐及種種新聞記者應守之道德”。[5]這是他對新聞記者道德層面的高度概括。外交記者應具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職業操守,不能見利忘義,適當的時侯應當對黑暗面勇敢地進行揭露和批判。同時,記者也是一個很辛苦的職業,所以新聞從業人員應該學會忍耐,及時勤勉自己,不懈努力,將新聞事業一直堅持下去。
邵飄萍要求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即為“才”。新聞記者的“業務素質包括新聞釆訪與寫作、新聞攝影、新聞編輯出版、媒介管理、廣告與公共關系等具體的新聞實踐活動方面的基本素質。理論素養包括對新聞理論、傳播理論、新聞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的掌握與見解”[6]。在邵飄萍新聞實踐活動中,他一手創辦了《京報》,并對其進行良好經營管理。另外,邵飄萍的一項職業能力就是,他總是可以在與別人的閑談中抓住重要內容,從而抓取第一手新聞。特別是他擅長宴請重要商、政中的重要人士,在酒席上的對話中便能收到很多信息,進而他總能發布最新鮮的資料和訊息。
邵飄萍認為,新聞不僅需要報道客觀事實,同樣需要對民眾進行教育,培養新聞人才。他指出,“新聞紙之教育的任務,既不僅為輿論之代表,而兼負有指導糾正之職責,則尤應根據事理,人醉獨醒,挽救群眾之謬誤,使其回復于正軌”。[7]尤其是在當時社會環境下,他授課時非常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從而使學生更好掌握理論的同時,也可以學到許多新聞方面的實踐經驗和專業技巧。他非常重視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并為早期新聞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同樣,他編寫的《新聞學總論》、《實際應用新聞學》兩部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對當時社會的新聞行業、新聞從業人員及社會民眾具有新聞啟蒙和開化作用,也為后世新聞業的發展提供了指導和借鑒。
邵飄萍的新聞思想雖是上世紀的產物,但是對于21世紀社會主義中國的新聞事業仍然不過時。他要求新聞機構獨立辦報、真實報道,要求新聞從業人員德才兼備,要求新聞事業發揮教育功能的思想,對現代社會新聞本體、新聞工作者、新聞部門和新聞事業的發展,仍具有很強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新聞的首要任務就是深入采訪第一線去‘探究事實’,并作到迅速及時地報道新聞,使新聞‘不欺閱者’”。[8]而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新聞行業也出現了問題,虛假新聞充斥其中。“華南虎假照片”、“搶鹽風波”等虛假新聞,嚴重影響了社會生活秩序。在利益的驅動下,互聯網平臺傳播虛假廣告、虛假新聞,甚至發生魏則西事件等,最終以生命為代價,才喚醒對新聞真實的渴望和追求。
當下新聞行業,應時刻記住“探究事實不欺閱者”的信條,不以華麗無實的標題、虛假空泛的內容欺騙人民,通過客觀真實的報道,監督權力,傳達民情,營造良好輿論,做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聞媒體在立場上也應保持中立態度,不能唯利是圖,虛假報道,拋棄了新聞媒體肩負的責任。
邵飄萍被后世稱為“新聞全才”,一方面在于注重“品性”。他敢批判張作霖,甚至面對30萬“封口費”不改其志,最后付出了生命。而當代新聞記者職業素養嚴重下降,對關系社情民意、社會民生的內容不感興趣,只注重娛樂新聞。更有甚者,收取賄賂,虛假報道,掩蓋事實,失去了職業操守,脫離了“品性”。另一方面在于他“具有十分高超的采訪藝術,要求記者時時處于角色之中,要有‘新聞鼻’、‘新聞腦’”。[9]當代新聞記者應當加強專業技能的培養,既要懂得新聞采訪之技巧,又要博覽群書,積累自然科學知識和歷史文化知識。
因此,當代新聞工作者應當在遵守規章制度的范圍內,保持自己的職業操守,加強專業技能鍛煉,在新聞工作中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新聞首先作為社會公德的一個組成部分,就要求不僅是新聞業,整個社會都應該重視新聞職業道德的建設。”。[10]而當下新聞領域亂象叢生,部分原因是新聞界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并不完善。一方面新聞從業者的合法利益得不到良好保護;另一方面,新聞從業者的權力得不到良好制約。在新聞界也沒有形成良好的道德環境約束記者言行,對不合規范的記者沒有形成統一道德管制。
當然,法律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黨和政府正在井然有序的完善著相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對網絡謠言傳播的管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的頒布等等。當下我國對新聞事業管理的步伐,正在大步向前邁進。
邵飄萍認識到,新聞事業具有事業性和商業性。“報業也是產業,報紙在做好‘新聞紙’質量的同時也要提升‘廣告紙’的份量”。[11]邵飄萍在追求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同時,總能抓住第一手新鮮的信息,并保證吸引大眾、服務社會,既獲得社會效益,也為報業發展帶來經濟效益。當下,我們也要把新聞報道滿足大眾合理信息需求的任務放在首位,既要講究真實,又不缺乏趣味,重視廣告宣傳,又不被其左右,使新聞媒體做大做強,擴大新聞事業的影響力。
新聞事業并不是一味對市場經濟聽之任之,也要擔負起社會責任。內憂外患時期的“新聞工作者往往將國家的前途命運放在了自己的職業理想中,對國家和民族懷有強烈的憂患和責任意識”。[12]當今社會環境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但新聞事業仍不能丟掉肩上的責任,維護人民的權益,為人民發聲。特別是遇到關乎社會民生的安全問題時,例如“毒奶粉”、“地溝油”等問題時,新聞記者應當積極調查、檢舉、揭發,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綜上,邵飄萍新聞思想的核心內容包括獨立求是的新聞職業、德才兼備的新聞倫理和培養教化的新聞教育三方面。雖然邵飄萍的新聞思想已將近一個世紀,但是它仍有利于當下新聞本身更真實地報道新聞,做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有利于新聞工作者加強職業素養,在法律的范圍內,探索報道新方式;有利于新聞部門制定相關法規,健全新聞倫理機制;有利于發揮新聞事業的雙重性質,加強社會責任感,擔負起歷史使命。當然,邵飄萍的新聞思想并非十全十美,但是我們并不能否認他的新聞思想在中國新聞界的地位。因此,在研究邵飄萍新聞思想的過程中,既要分析其對當時社會的作用和影響,又要考慮其產生的現代意義,將理論聯系到當下的實際當中,推動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