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文新學院
當前,由技術、市場和政策推動的媒介融合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改變著社會的傳播景觀,影響著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給傳媒業界帶來了深刻變革,對媒體從業者的知識結構和素質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使傳統的新聞傳播專業實踐教育面臨著嚴峻挑戰。
傳統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參與實踐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到社會媒體或校園媒體實習實踐。這種實踐模式由于覆蓋面較小,而且通常學生是以離開學校學習的形式參與到社會實踐中,產學分離。而自媒體的普及與發展為新聞傳播專業實踐教育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人人皆可注冊使用,因此大大增加了學生參與實習實踐的覆蓋面。
微信公眾號平臺是2012年騰訊公司基于微信開發的產品,在社交化傳播時代使用率較廣。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要申請訂閱號與服務號,其中服務號的申請主體不能為個人。因此,本文涉及到的“微信公眾號”主要指訂閱號。
公眾號平臺因其申請門檻低,包容性強,可操作性高的特點,對新聞傳播專業教學來說具有天然優勢。學生可以通過公眾號平臺的運營完成“選題-采訪-寫作-編輯-排版-分發”等一系列新聞實務流程。相比較傳統的媒體實習模式,由學生獨立完成公眾號的運營與更新雖專業性不夠,但因其參與面廣,參與度更深而成為目前新聞傳播專業常見的教學實踐平臺。
《網絡新聞實務》(以下簡稱網新實務)課程開設對象為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方向)大三學生。
圍繞“實務”這一教學主題,課題組將教學安排大致分為“概述”、“網絡新聞專題”、“網絡新聞版式”、“網絡新聞標題”、“網絡新聞形式”、“自媒體”等板塊,將網新實務實踐落腳于“呈現力”之上。授課老師將一個教學班分為10個小組,每個小組均要開設公眾號,以此作為日常作業的展現空間。授課老師針對課程也開設公眾號作為學生作業點評和展示的第二空間。一個教學周期約16周,每3周安排一次實踐環節,由授課老師布置選題,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集體分工合作在公眾號上呈現選題,授課老師安排4-6課時以“評刊會”的形式進行作業點評。
學生將作業上傳至公眾號,并將閱讀量和留言情況納入考核中。學生會更重視自己的作業情況,并且經點評后,在下一次選題實施中均有較大提升。導入真實項目,學生能真正面臨未來職場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如采訪對象不配合,選題解讀不深入;采訪問題過于膚淺,缺乏編輯思維;整個作品呈現力薄弱,缺乏亮點;等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接觸到真實的工作場景,發現工作中易犯的錯誤,在版面編輯、新聞標題選取、網絡傳播藝術以及新媒體技術等能力方面均有提升。
在社交化傳播時代,“轉發”與“推薦”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課題組將“閱讀量”與“轉發量”納入考核指標,綜合考察學生的網絡傳播技巧。從學生完成情況來說,從早期的推文無主題,內容缺乏話題性,逐漸在選題策劃上凸顯話題性,制作上突出新意并與Html5等新媒體技術融合,制作出具有一定網絡傳播效果的作品。此外,學生在推送公眾號時,會考慮到推送時機、傳播節點等傳播技巧,也有效地將其他主干課程內容結合起來,綜合地訓練學生實踐能力。
以“網新實務”課程為例,應加大對學生公眾號數據采集,包括學期初與學期末關注人數對比、每次作業流量與轉發量、流量峰值等。通過對這些數據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當前傳媒市場動態。
教師應更好地與教學安排進行結合,有針對性地布置選題,并結合教學重點與傳媒市場現狀進行點評。
自媒體的變現渠道靈活是其魅力之一,也是目前多數自媒體運營者的目的。
目前公眾號變現渠道主要有以下幾種:單篇文章的贊賞功能;通過開通流量主、廣告主進行分成;通過公眾號引流到其他產品盈利。對多數學生來說,贊賞功能是較易實現的目標,而流量主、廣告主以及引流盈利的模式相對較難,但也不乏學生已經實現。因此在考核過程中適當加入一些市場化因素,一方面增加了課程的吸引力,更重要的也是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