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圓圓,劉和平,李紅燕
(陽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陽江 52950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學科之間的分支化與綜合化日漸明顯,學科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各學科的滲透向日漸加強。2011年,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指出[1]: “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機制體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職院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14年,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強調:“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高職院校由于單一學科培養人才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學科交叉少,實踐環節不成熟不完善等。這迫切需要高職院校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學科群建設。
協同創新就是各協同創新主體在協同創新目標指引下,充分發揮主體優勢,整合各創新要素,通過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搭建協同創新平臺,開展深度合作[2]。陽江職院食環系在構建專業群促進資源協同創新上大膽創新,建立以海洋為平臺,水產養殖專業、食品專業、環境專業和園林專業良好的利益共享與責任共擔機制的海洋生物技術專業群,充分利用專業優勢互補,實現水產養殖、海產品加工及海洋環境保護領域全方位的共贏機制。
學科群打破了原有學科專業之間的界限,充分利用各方優勢互補,加強了學科資源整合優化。在以下方面體現:
我院立足地方,設立了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水產養殖技術、環境工程技術、園林技術等四個特色鮮明、地方需要的專業。四個專業在教學資源、師資力量、培養模式等有較大的共同點,在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上有許多可以進行共享。該專業群主動適應陽江建立海洋經濟強市戰略目標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加強與本土企業陽江喜之郎果凍制造有限公司、廣東萬事達水產股份有限公司、陽江海納水產有限公司、陽江市進出口檢驗檢疫局、陽江市食品藥品檢驗所等地方企業和事業單位合作,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共贏局面,促進了資源的有效整合。
我院食環系根據專業群構建的優勢,在科研工作與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取得明顯的優勢:
1.2.1 專業群內科研建設
2012年陽江市根據區域資源特點和經濟發展特點,確立了海洋經濟強市的規劃。我院根據地方辦學的優勢,積極搭建海洋研究平臺,利用食環系專業群學科交叉的優勢,推動各專業之間交流和合作,先后成立了陽江職院食品低溫加工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海洋漁業資源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生物技術與生態環境研究所等4個科研開發平臺,在人才培養、專業技術服務、技術咨詢、企業員工培訓等方面為陽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專業群在海水健康養殖、海洋生物制品開發、冷鏈食品(水產品)加工和貯運、海洋食品質量安全與控制、水體監測與治理等方面為服務當地經濟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1.2.2 專業群內師資建設
該專業群內通過調整專業課設置,編寫、修訂課程教材與實訓指導書,形成融師資力量、課程體系、實訓教學平臺為一體的,以海洋食品加工與質量控制為龍頭,以海水健康養殖、海洋環境污染與生態修復為專業特色的新型海洋生物工程技術專業群。
在學科群建設中可以建立跨專業的教學計劃,利用學科間的交叉效應帶來了全新的培養模式,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學科群內研究的可以與實際結合緊密,有利于解決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結合的研究問題,也可以幫助學生盡早參與教師的科研創造或獨立承擔小的科研項目,縮短大學學習到社會實踐的適應期,符合培養“知識、能力、素質”綜合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方向。
我院已在海納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在學院建設成立“校企合作實驗室”,在雙方長期友好合作的基礎上,引進了廣東唯一涉海院士、中山大學林浩然教授,共同申報了“廣東海納海洋經濟動物良種繁育與健康養殖技術體系院士工作站”;同時搭建海洋生物技術研究平臺,借助平臺,使學院海洋漁業相關各專業教師不同專業背景實現高度共融。食品專業教師可參與海洋生物工程技術制品開發、海洋食品開發、水產食品加工、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等方面研發;環境專業教師可參與養殖環境生態、養殖水環境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養殖環境毒理等方面研究;園林專業教師可參與濱海生態景觀、紅樹林和海草場栽培、休閑漁業規劃設計、藻類資源庫構建等方面研究。從而進一步壯大陽江市海洋漁業相關教學科研技術人才隊伍,為服務地方經濟做出重要貢獻。
國內對學科群組織形式大致劃分為四種[3]:學院實體型、新組實體型、學術團體型和科研凝聚型。通過組建新組實體型學科群,有利于加強對新興學科群、交叉學科群的組織與管理;也有利于新興學科群或交叉學科群的進一步發展。集中專業群中核心專業的優勢資源,通過學科交叉滲透和協同創新,提高協同創新中多個學科的關聯度,打破高校、政府、企業協同創新的壁壘,充分高校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綜合性實驗室等科研平臺的現有資源,通過建立協同創學科專家團隊、人才培養科研實習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創建各類技術創新與轉讓中心,真正實現協同各學科優勢資源的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促進協同創新。
陽江職院食環系根據地方發展需要組建實體型學科群,設置海洋經濟品種繁殖與育種、海洋水產增養殖技術、水產品精深加工、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濱海生態景觀、休閑漁業、海洋漁業資源、水域及近岸環境等專業集群,適時動態調整專業方向與課程體系,學校、企業、研究機構聯合設計了與之配套的課程體系,為社會培養緊缺的高技能人才打下了基礎。
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科群建設多是圍繞科研項目申報攻關展開,學科群的存在是以科研項目為基礎的。在此基礎上,我院大膽創新,組建實體型學科群。利用水產養殖、食品、環境和園林各專業互補的優勢,以海洋為平臺,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成立“校企合作實驗室”,以海洋為特色,整合政府、企業、學校的優勢資源,以促進學科發展。
校企合作科研平臺的順利開展可以帶動整個專業群內教師的科研積極性,提高整體的科研技術服務能力,使團體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可以更好地執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內容提供具體項目或任務,引導學生進入科研項目。在這過程中學生的技能得到了鞏固和熟悉,科研項目也順利完成,企業滿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和就業機會。
學科群內包括科研經費的分配、科研成果的共享、崗位激勵機制等問題,都有賴于一個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評價機制去協調和管理[4]。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需要有一定的資金投入,高校在系部運行經費預算管理辦法中應當設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專項經費,建立相對穩定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經費投入保障機制,解決了制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發展的資金“瓶頸”,推動學科群與企業之間協同合作的健康發展。
2.3.1 校企合作制度保障。
我院高度重視校企合作,在開展校企合作過程中,明確合作目標,制定工作規程,落實部門責任,與企業展開互動并形成慣例,建立了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機制,努力創新校企合作思路,探索校企合作路徑,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辦學,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教學改革以及促進學生就業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地帶動和促進了學校的建設和發展。
2.3.2 校內配套制度。
我院作為陽江本地唯一高等學府,水產專業是目前廣東省唯一的高職類水產專業。聯合本市海洋科技力量,圍繞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提升本省海洋產業高技術含量的目標,跟蹤國家海洋科技發展的方向,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針對性地開展海洋經濟品種繁殖與育種、海洋水產增養殖技術、水產品精深加工、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濱海生態景觀、休閑漁業、海洋漁業資源、水域及近岸環境等研究,建立本市海洋生物工程技術成果轉化平臺,帶動本市海洋科技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構建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形成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宗旨的教學設計模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建立實踐教學平臺,以多種形式培養海洋生物工程技術科技工程應用型人才。
綜上所述,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全面的工程,學科群的組建能實現資源互補,促進優勢學科的發展,可以為承擔重大科學技術研究和培養創新型人才創造條件。高職院校通過學科群的方式推進協同創新的建設必將成為高職院校學科建設的一大特色和亮點。而我院作為粵西地區唯一的高校,通過構建海洋生物技術專業群,必將為實現陽江市海洋產業跨越式發展、建設海洋強市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1]馬 驥. 實現方劑學科與中藥企業的深度聯合提升校企協同創新能力促進學科發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8):5-6.
[2]劉新成,孟繁華.構建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提升基礎教育質量[J].教育科學研究,2012(12):5-7.
[3]梁傳杰,胡江華.論學科群的組織形式[J].遼寧教育研究,2006(2):83-85.
[4]Cooke,Schienstock.Struc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learning region[J].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2000(3):265-280.
(本文文獻格式:司圓圓,劉和平,李紅燕.創新驅動背景下高職院校基于協同創新構建學科群的研究—以陽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山東化工,2018,47(7):138-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