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誠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懷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獨特的民族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1](207)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了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而要在全球化深入擴展,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持續邁進的實踐中具體貫徹執行這一決策,首要的問題是要弄清楚新時期中國文化產業的哲學意蘊是什么。否則,我們就會由于不理解要建設什么樣的文化產業而造成理論和實踐上的混亂,進而致使推進我國文化產業化也成為一句空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過程中,世界各國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交融交鋒,對我國的文化產業造成了沖擊和影響。一些原本的地方性事件,在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之下,逐漸演變成為全球化事件。人們不再局限于狹窄范圍內的經濟活動和交際,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的交往和活動。人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活躍的姿態,與此同時,人解決矛盾的力量正不斷擴大,生產力不太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了發展經濟,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發展中國家不作出任何的改變,那么它們很快就會陷入弱肉強食的尷尬處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遭到無情的淘汰。此外,隨著蘇聯解體,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而東歐劇變事件無疑打擊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積極性。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強勢挑戰,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必須有所轉變。事實表明,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也迎來了嚴峻的挑戰,滋生了大氣污染,水污染,貪污腐敗等一系列新問題。它們都內在地要求國人站在新時代的“地平線”上,以真切的態度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的可能道路。
在理論上,隨著文化地域的局限不斷被突破,傳統的話語體系的有效性開始減弱或消失,新的體系在各種力量的碰撞和沖突中還只是若隱若現,但是卻也明顯感受到了來自西方“強勢”的沖擊。例如無論是福山的樂觀論還是亨廷頓的悲觀論,其學理主張的思想內容和潛臺詞都充斥著對西方經濟優勢的推崇,把后工業社會的繁榮視為資本主義的成功和貢獻,進而將現代化等同于西化、資本主義化,特別注重西方資本主義的普遍性與主導性。而與我國對外開放進一步向深層次發展相關,這些本質上從屬于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邏輯體系東漸的步伐也在加快。盡管它們為國人走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參考價值,但與此同時,它們也在不斷維護自己的地位,表明自己思想的先進性,與現代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因而對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挑戰和考驗。特別是在構筑人精神之維的文化轉向產業化,開始關注利潤的獲得,西方極力推崇的資本的邏輯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而這時,社會主義“圣廟中的靈光”在這“艱難時世”該以何種身份在新時代中國諸如文化產業等領域中“出場”就成了一個必須回答的重大理論問題。
1947年,西方學者阿多諾等人率先對文化產業進行定義,自阿多諾提出這一概念以來,雖然學界關于文化產業的論爭一直都非常激烈,不僅學者之間,行業之間,甚至國家之間都存在著非常大的分歧,但是,這些關于文化產業的界定在眾聲喧嘩中卻也有著非常鮮明的共同傾向:它們要么從文化產業的特征著手,要么偏向于文化產業的外延,要么二者兼顧去回答文化產業是什么。如J·奧康納就將文化產業理解為一種活動,且這種活動經營符號性,而非實質性的商品。他認為,文化產品本身的價值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的經濟價值。文化產業包含可細分為文化產業和藝術,新聞媒介,廣播,雜志都是文化產業中的一部分,而藝術則包括視覺藝術、手工藝、劇院等。所有這些關于“藝術”的活動都應得到公共資助。[2](11-12)而在我國,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學人關于什么是文化產業的規定也明顯受到了上述傾向的影響。他們有的認為文化產業是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的經營性行業[3],有的認為文化產業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4]如此種種,從總體上來看,都偏重于從文化產業的特征或外延的層面著手去認識新時期中國的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是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產業,其首次明確被提出到今天也不過短短的幾十年,所以當下我國學人從特征或外延的層面來規定文化產業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認識運動盡管是從感性、現象開始,但經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一系列的發展環節,它必然向理性飛躍,達到對對象本質的把握。由此可知,認識世界的最終目的和結果,是認識事物的本質,而現在中國學人單純偏向于特征或外延的層面來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文化產業并沒有深入到其本質的層面,因而作為一次完整的認識運動這個過程還必須繼續向前推進,以真切地展現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我國文化產業的本真特質。
本質,在哲學方面是指事物內在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也即某類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我國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文化產業發展蒸蒸日上。國民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品質的改善。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綜合實力在世界中的排名不斷上升。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這是由于我國目前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目標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然而,目前我國的小康水平是片面的,局部的,低水平的,甚至是失衡的。而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雖在發展中遇到挫折,但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實力之間的競爭將日趨激烈。要想真正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鄧小平同志強調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5](225)為此決定了新時期在較低的生產力水平上起步的中國文化產業與其它國家文化產業相區別的基本特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發展文化生產力,使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將先進的文化逐漸滲透到生產資料中,帶動我國經濟不斷發展,最終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
當然,發展文化生產力與解放文化生產力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新時代我國推動文化產業化,就是從實際出發,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層次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而主動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文化供給側改革,大力發展相對滯后的第三產業的結果。這樣做一方面推進了我國文化領域的改組改造和結構優化升級,使長期以來被不合理的結構束縛的文化生產力得到了極為充分的解放;另一方面,隨著文化生產力的進一步被解放,逐步擺脫了束手束腳窘境的文化生產力也在經濟結構的調整中保持了快速發展。這就表明發展文化生產力與解放文化生產力是統一的,它們互為前提和結果。解放文化生產力,必然會發展文化生產力;而發展文化生產力,也意味著解放文化生產力。
可見,由于發展文化生產力與解放文化生產力之間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因此,既要重視發展文化生產力,又不能忽視文化生產力的解放,這樣才真正揭示了新時代我國文化產業本質的重要方面——物質的方面。
發展文化生產力與解放文化生產力只是從物質的維度規定了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的本質。我國文化產業之所以具有“中國特色”,除了物質的維度以外,在精神的維度也有區別于其它國家的特點。
事實上,在西方國家,文化早已不是獨立的一部分,而是與經濟,政治緊密相連。文化在產業化的過程中,一直遵守金錢的法則和資本的邏輯。因此,世界文化產業在價值上偏離了文化一貫對崇高的追尋,轉而以實現最高的經濟利益為發展目標。為了追求利潤,文化產業違背了文化本身的初衷,甚至做出一些與文化價值背道而馳的行為,完全沒有道德底線可言,令人發指,讓人心寒。倘若胡言亂語也能夠嘩眾取寵,甚至換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那么文化產業中一定會涌現出一批“見錢眼開”,甚至是為了金錢顛倒歷史事實的人。如果冒險能夠使人們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那么必然也會有人編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虛假的冒險故事。倘若親人,朋友阻止他們不顧一切地賺錢,那么他們將不惜與之反目成仇。如果違背真理能夠為他們帶來一筆讓人垂涎的財富,那么他們將樂意顛倒黑白。
而在現代中國決不允許這種情況的發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文明社會,建設文化強國,而不是利用文化獲利。當前我國的發展目標是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和軟實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加快文化供給側改革。因此,新時代我國大力發展的文化產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發展文化產業,不僅僅是為建設文明社會服務,更是為人民服務,簡而言之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基本要求。堅持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弘揚中國精神,共筑精神家園,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國范圍內大力宣傳新時代的民族精神,創新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摒棄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保留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改變思想落后,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抵制腐朽庸俗文化。由此可見,當下中國文化產業在價值上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即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精神為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取向。
正是這種價值取向使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在精神方面具有獨一無二性而與西方國家的文化產業區別開來。它與“發展文化生產力與解放文化生產力”一起,分別在物質與精神的維度構成了我國文化產業的本質特征。
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第一,“發展文化生產力,解放文化生產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是同一個對象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它們分別從物質和精神的維度解釋文化產業存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首先,文化產業并不是獨立的一部分,與生產力發展存在密切的關系,文化產業存在的原因是發展和解放生產力。鄧小平同志表示,文化產業只是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一部分,發展文化產業應當以發展經濟為前提。由此可見,發展生產力才是社會主義的核心任務,為證明社會主義的可行性,優越性,應幫助我國人民脫離貧窮,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人們收入水平的高低,經濟的發展水平等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政策的準確性[6](314)。換言之,文化生產力能否得到發展和釋放,回答了文化產業是否值得推進這一問題。如果文化生產力無法發展,難以釋放,也就意味著文化產業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文化產業的存在是多余的。反之,倘若文化生產力得以發展和釋放,則意味著文化產業化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文化產業的存在是必須的。其次,從精神層面來說,文化產業存在的依據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我國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文明社會,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與紀律和理想密不可分。[5](123)這種理想和紀律在社會主義新時期以核心價值的形式存在。倘若沒有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那么實現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將無從談起。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在精神方面為新時代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發展文化生產力,解放文化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的物質前提。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鄧小平同志強調資本主義并不適合我國的實情,因此,我國要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貧窮的社會主義并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追求的是繁榮富強、民族振興、人民生活幸福的社會主義。[6](231)因此,新時代我國文化產業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取向,如果離開了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主義就是空喊。而這樣空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取向的口號,人民不會相信。要使人民相信,就必須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取向的文化產業比僅僅追逐經濟利益,只知道頂禮膜拜金錢的文化產業具有優越性,而且是一種比資本主義更加明顯的優越性。唯有如此,在文化產業中倡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才能說服人,人們在文化產品的生產中也才能自覺和真正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取向。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是“發展文化生產力,解放文化生產力”的價值導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又有其相對獨立性。要充分發揮社會意識的能動性,有賴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它是民族的精神,國家發展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中多次強調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和提高我國軟實力的迫切性。他指出,文化軟實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核心價值觀的感召力。[7](163)凡是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順應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文化都能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新時代我國積極推進文化產業化,不斷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其最終價值目標并不是使獲得的利潤最大化,而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導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從而使我們在新的時代能進一步團結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推進文化建設,樹立文化自信,不斷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致力于打造科技強國,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