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奐青 中國傳媒大學
互聯網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基礎設施。社會化媒體是網絡媒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極強的信息生產、傳播、分享互動和參與的能力,也俞益在政治傳播與社會生活和社會治理等諸方面產生重大影響力。這表現在不僅大大增強了人們的日常交往,使人們接觸和使用媒介的頻率越發頻繁,亦不僅僅是擁有的信息量極大豐富,更是表現在擁有了更加迅速的信息生產的能力。而政治傳播是國家控制下的政治目的性很強的信息傳播過程。人們在社會化媒體上的表達,不單單只是發揮著媒體的社會功能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或對某一事件或者議題的看法、意見的發表,也是自發的“一種文化實踐行為,一種儀式感的聚合。因為通過傳播,人們可以分享他們對于事物的認知與理解,從而與他人在精神世界里進行交流[1]”。這就意味著,社會化媒體推動著政治生態傳媒化的深度發展,不僅使得政府執政更加公開透明,使得國家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以及領導人的研判和論述更加全面地觸達群眾。因此,在這個傳播的過程中,社會化媒體扮演著信息傳播者、推動者、解讀者、生產者的多重角色,這個過程也即社會與科技相互型塑的過程。
社會化媒體是權利轉移的橋梁。社會化媒體將以往“一對多”自上而下的傳播模式轉變成了“多對多”裂變式的節點傳播模式,在這樣的傳播模式中,每一個個體在新型的社會網絡傳播關系中都居于中心位置。社會化媒體構建了新型的社會關系結構,而這種結構是網狀式、開放式、扁平化、平等的,每一個傳播節點所攜帶的傳播權利是相對平等和自由的。這就是網絡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區別之處。并且,用戶集信息生產、傳播分享參與的產銷一體者身份,是網絡傳播最大的特點。進而,在多層社會關系網絡中,傳播權利從一定意義上實現了新聞媒介從少數統治者掌控走向人民大眾掌握,這就是一種權利的轉移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國家、民族、個人利益訴求的統一意志表現;實現中國夢,就是讓每一個中國人同享民族復興紅利,具有良好的生存、生活環境,具有成才條件、奮斗崗位、創業機會,能夠施展才華,實現個人價值。因此,中國夢不僅僅是國家理想的表達,也是每一個人的奮斗指引。
當黨和國家以及人民共同參與到中國夢這個行動框架中,“社會化媒體的作用不僅體現在能及時科學厘清與充分闡釋中國夢的理念內核,使受眾充分理解、深刻認識、準確把握其內涵及其所富有的時代與人文特征,而且能為凝聚中國力量鼓與呼,主動參與構建這個宏偉的理想之境[2]”。這表明,一方面,社會化媒體作為傳播渠道,承擔著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遞和控制的任務;但另一方面,社會化媒體作為信息傳播者、生產者、受傳者,不斷涌現出新的中國夢的表達形式,建構著人民群眾之間交往和參與的范式,將黨和國家以及人民三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中國夢的表達的傳播能力。
中國夢在社會化媒體上的表達不僅僅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遞,更是個體的自我生產和傳播。在此進程中,中國夢是傳播內容,而傳播主體是每一個人民個體,是始終處于中心位置的,在傳播的分享和交互中,社會化媒體與中國夢表達的政治意識和信息知識也是型塑的過程,傳播主體是主動的和自發地參與著權力的轉移和傳遞,以及文化的重塑。至此,每個個體擁有了創造文化的條件和權力,人民大眾“口述的”和“書寫的”文化樣本打破了壟斷階層的信息壟斷,打破時空的管理和控制,將自我塑造的文化信息通過網絡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延伸,形成了反映人民日常行為習慣、日常生活實踐的大眾文化或草根文化的中國夢的表達,并且由于個體性的差異,人們在創造大眾文化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參與、表演、互動,不僅僅形塑自身意識,也在形塑這個場域下的社會意識,對中國夢的“本意”表達進行著豐富和補充,并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社會化媒體的橋梁作用“其實質是一種民主政治,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一種新方式、新途徑[3]”。
社會化媒體是人民對中國夢產生認同的土壤。社會化媒體的信息依托于社會化媒體網絡在節點之間進行多向傳播,每一個個體在中國夢的表達進程中,也會接收其他個體的關于中國夢的敘述、表達,不同的敘事視角和多樣的語態表達在個體彼此之間相互作用,最終個體多元的中國夢的表達闡釋又自發地回歸于產生集體共識——國家認同。國家認同,是指在有他國存在的語境下,人們構建出對某一國家的身份感。在人民參與中國夢表達的宏大敘事圖景中,自覺產生的國家認同包含著:身份感、歸屬感、自豪感、忠誠感和立場感五種遞進含義。社會化媒體上無論中國夢的表達的敘事是否一致,但一定是人們對于中國夢語境下產生認同的土壤。
社會化媒體建構中國夢表達形式。社會化媒體之所以能夠改變傳統的信息擴散方式,這是因為社會化媒體本身的媒介特性就是能夠進行多元化傳播形式的表達。在社會化媒體上,中國夢的表達不僅僅可以通過文字、圖片、音視頻,還可以通過動態圖、H5、表情包等多種不斷涌現的新表達形式進行表達,甚至同樣一個敘事的表達,可以在如微博和微信等即時通訊、抖音等小視頻網站、知乎等知識論壇、斗魚等網絡直播平臺這些眾多社會化媒體平臺上,進行跨平臺、多平臺的全景表達,甚至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再升級賦能,諸如VR、人工智能等,進行更加具有場景化、沉浸式的表達。因此,社會化媒體建構并自我產生了眾多中國夢的表達形式。同時,這也是社會化媒體促進中國夢的敘事內容和表達形式的融合。
社會化媒體提供了一個新的中國夢表達的傳播框架,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敘事角度和表達形式。社會化媒體在扮演著中國夢表達的傳播者、推動者和解讀者的同時,也是“存儲”中國夢表達的時空介質——網絡技術獨有的物理屬性,使中國夢的各個表達文本信息能夠突破以往的任何媒介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管理,這是因為網絡空間本身就是“流動空間”和“無時序時間”的虛擬環境——人們所進行的社會行為不再受地理條件的約束,并且在時間被壓縮的同時,成為無序的,即:過去、現在和將來可以在任意順序下存在。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這是因為中國夢的歷史淵源既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的近代,亦可延續到本世紀中葉實現中國夢的未來。因此,中國夢的表達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發展的,這與網絡媒介的存儲特性相匹配。這就意味著關于中國夢的敘述在社會化媒體上的表達就像滾雪球一樣,內容將越來越豐富,含義將越來越深刻,中國夢的敘事也將越來越把國家發展和個人發展結合得更緊密,更細化地體現在個人的日常生活的實踐之中。因此,社會化媒體也擔負著時代發展的記錄者、推動者的職責,從而凝聚著中國夢力量,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媒體黏合劑作用。
總之,中國夢的表達離不開媒體的建設性作用,尤其是在網絡時代的今天,社會化媒體擁有極強的交互能力,因此,社會化媒體實則承擔著中國夢敘事的媒體表達。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化媒體技術革新所產生的疊加,呈現出了中國夢在社會化媒體上的表達一系列的新動向,豐富了其表達形式和參與途徑,加強了傳播的效應和能力,也豐富了了中國夢總概念框架下的個體中國夢的表達內容;同時,社會化媒體也匯聚著中國夢整體的力量,推動著黨和國家以及個人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夢,并為之的實現而傳播及奮斗,這就是社會與科技的相互型塑的進程。但也應看到,社會化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正反作用力不可低估,惟因如此,它對政府執政社會管理等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挑戰,也對組織機構的信息生產和傳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