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遠遠 趙瀟澤 龔鈺匯 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春官說春”曾是一項流行地域較廣的民間授時活動,以口頭說唱的形式傳遞農時信息,在中國的農耕社會中有著悠久的歷史。禮縣的“春官說春”是遺留在隴南民俗文化中的一塊活化石,對官方及民間研究中國古代授時活動有著很大幫助,也對農耕文化的發展研究不可缺少。
“春官說春”的唱詞內容豐富多彩,不僅展現了隴南地區的地域言語特色,也展現了隴南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衍生而來的地域文化。“說春”的內容多與當地的農時和農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依據《悠悠西漢水》對“說春”內容的分類發現“說春”唱詞多涉及以下幾個方面:“農時節氣、婚喪嫁娶、七十二行、歷史典故、民俗風情等。”總體上,“說春”內容背后承載的文化符號多與傳統的農業社會相生相伴,依據春官的即興發揮,在不同時節、不同地點、不同傳授對象、不同時代間展現不同的內容。在現代科技、信息日益快捷化的社會中,人們追逐更高質和量的信息。目前禮縣現存的“說春”仍保持著傳統的內容,但卻無法滿足人們對農時信息的需求。禮縣地區“說春”這一文化記載的書籍少之甚少,數據參考資源匱乏。《悠悠西漢水》一書也僅在末尾處增添了“時代新編”,展現了“說春”唱詞部分內容的創新,如《首長春》:深入基層查民情,錢糧物資濟窮人。[1]
“說春”活動一般是兩人為一個組合,一人胸前掛春牛,一人懷揣歷單,走鄉串戶進行表演。以立春時節為例,春官在鄉村間廣發歷單,以使者身份向當地農人傳遞豐收福音,這是“春官說春”最為常見的一種傳播形式。“說春”的傳播形式是一種定向傳播,以人際傳播為主。在傳播過程中春官會根據傳播對象進行溝通交流,也根據農人所屬職業的需求在傳播中靈活轉變傳播內容,如:“掌柜的你別生氣,你我都是窮兄弟。給你一張新歷頭,明年你就啥都有。沒啥打發不要緊,裝一鍋旱煙總能成。”[2]則體現春官在被拒絕以后,會通過勸說的形式使接收者轉變態度。以往的“說春”活動春官頭會安排春官進行路線設置分配任務,不會在說春過程中重復路線以保證減輕人們的生活負擔。當下,現存的“春官說春”在傳播形式上依舊以傳統的口口相傳為主,形式上沒有突破傳統的傳播方式,雖借助新媒體技術在網絡上可以看到少量的說春活動介紹和推廣,但其傳播形式仍是單一。
“春官說春”的發展不僅隨著社會的時代變遷發展,也隨著春官的社會地位和其發揮的社會價值轉變。春官一職的演變經歷了從官方到民間的發展,農業社會中“說春”的社會價值和功能在傳播農時和說春活動中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古時,春官身份不同于一般農人。官方的春官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在傳統的社會中扮演著知曉天時和公布歷單的官員,民間的春官則依靠每天外出“說春”換取食物。春官從古時被視為傳播福音的使者到如今被視為“淪落”為街頭流浪的“乞討者”,不僅有時代變遷人們價值觀念轉變的因素影響,也是“說春”內容自身沒有隨著同時代相一致的結果。如今,禮縣現存的春官少之甚少,多是一些高齡但仍堅守這一傳統文化的老人,年輕人和中年人大多對“說春”只是有所知曉,并無太多了解,“說春”文化傳承面臨嚴重的傳承困境。加之工業社會的到來和發展,“說春”傳播內容和形式的單一,無法體現農業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喪失了地緣因素對其傳播和認可,也致使其無法得到更多資源發展自身。
新媒體新時代背景下,科學技術日益發展和互聯網快速普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快速轉變,從“春官說春”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下分析其面臨的困境,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春官說春”的現狀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首先,“說春”的說唱內容多與農耕文化相關聯。結合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2]“說春”內容可以根據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三農”問題進行創新改革,以新農村發展為主題進行新鮮內容的引進,在“說春”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新內容。通過說春展現新農村人們生活的變化和發展,也可編寫一些與國家政策有關的唱詞,向人們傳達信息同時也傳播自身,輔助政策的上傳下達,更好的促進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三農”的最大價值,同時也傳承了農耕文化中的優秀文化。
其次,“說春”的價值和功能也是多樣的。自古以來,“說春”就對人們有道德約束、日常規勉等作用。“春官說春”唱詞中帶有弘揚“仁義禮智信”、告誡人們“真善美”的內容,春官們可以對“說春”的唱詞內容進行揚棄,保留符合與當今社會價值體系相符合的部分,舍棄不合時宜的內容。古代中國就有“耕籍禮”和“先蠶禮”來表示對農耕的重視,并將每年的歷法印發下傳至春官,再由春官挨家挨戶傳播歷法、勸人勞作,并為農人祈禱農作物喜獲豐收以及規勸人們對美好生活有一定的向往,穩定社會發展。雖然隨著日歷、電視、新媒體的普及,春官說春的傳播歷法的作用已經消失殆盡了,但2018年國家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給其提供了發展契機。春官可以依托農民豐收節慶豐收活動,對“說春”活動進行內容上的新編和增添新元素,使其成為全國慶豐收日活動環節中的一個環節,從文化內涵方面展現中國自古以來農耕文化占據重要地位,是中國農民寄托生存和發展的文化源泉。古時“春官說春”的意圖是為百姓講解時令,勸人耕作勞動,當下可以繼續發揮春官說春的作用,勸人勞作和期盼豐收,既向世人展現了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也向世人宣傳中國勤勞的傳統美德和農民幸福感的提升。在增加慶祝豐收節儀式感的同時也為春官說春的發展提供平臺。
傳統的說春活動是單一的人際傳播,春官們走村竄寨進行說春。如今人們已不需要春官來傳播歷法,說春活動應改變傳播形式,轉變自身。
“說春”活動是農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對喜獲豐收的寄托。2018年秋分,是中國的第一個農民豐收日。多個省份的“曬秋”活動展現了中國農業多元的豐收色彩。“說春”可以借助豐收節日,依托隴南獨有的地域文化,以“說春”的形式慶祝豐收。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也是人們希望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生動體現。將“春官說春”與“中國農民豐收節”相結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有利于進一步生動形象的彰顯“三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宣傳“三農”工作的政策規定;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化中優秀的文化傳統、社會正能量和春官說春這一非物質文化。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農耕文化,“春官說春”活動是最具代表性的農耕儀式之一。保護“說春”文化不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是對農耕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當下“說春”文化改變自身與時代發展步伐不一致的現況,嘗試與豐收節日和鄉村振興策略相結合。在解決自身發展面臨的難題情況下,也給豐收日增加了一種色彩,為新農村建設增添新的活動。“說春”是農耕文化的象征,也是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