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 河北師范大學
地方電視新聞節目因其具有的貼近性和服務性,一度獲得諸多觀眾的喜愛。隨著媒介環境的發展變化,電視新聞觀眾在不斷流失。更便攜、參與度更高的各種傳播方式噴涌而出,成為電視新聞必須應對的挑戰。在新聞的呈現方式上,如何講的更生動、更符合受眾的口味就成了地方電視新聞亟需解決的課題。
一篇優秀的電視新聞離不開細節的呈現。細節能使人物更鮮活,情節更完善。并不是每個細節都能夠直擊主題,但生動的、有效的細節可以更好的呈現環境,構建場景,展現人物性格。對于電視新聞而言,細節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兩種方式呈現出來。
聲音的細節是最原始、最有效的表現手段。作為世界上最早播出電視新聞的媒體,BBC一度認為聲音是電視新聞的唯一。這一方面源于這些“電視人”其實都是“老廣播”,他們更擅長以聲音來呈現故事、塑造人物;另一方面囿于當時的技術水平,新聞播報時電視畫面并不能呈現新聞現場,屏幕中播放的是倫敦的大本鐘。這證明了僅靠聲音,足以描繪出完整生動的新聞內容。在電視新聞產生之前,英國的BBC,美國的CBS,我國的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都證明了這一點。電視新聞中的聲音包括新聞現場的程式化聲音,采訪對象的語言和記者寫作的解說詞。這些聲音大部分是用來推進情節、講述故事的。想要使故事更具可看性,不僅要使用敘述語言推動故事進展,更要捕捉各類聲音細節,避免陳詞濫調和空洞的描述。即使是程式化的聲音細節也能展現大量的信息,避免新聞單調沉悶。如菜市場嘈雜的人聲,馬路上汽車的鳴笛,學生們高聲朗讀的聲音。這樣的程式化細節不宜過多,寥寥幾筆就能更真實生動的刻畫環境。采訪對象的聲音語言是聲音呈現中最不可控的因素,講述者無法左右采訪對象說什么,但有意義的細節把握能使新聞更加生動。在一切聲音里,記者的解說是最能呈現細節的。如果說故事推進是在搭建舞臺,那細節的講述則是燈光和帷幕,構建更完美的與眾不同的舞臺效果。各種聲音的細節都能使電視新聞作品更生動、更具獨特魅力。
畫面的細節能呈現大量的有效信息。鏡頭語言是電視獨特的聲線方式和手段。雖然《60分鐘》的制片人唐·休伊特認為:僅靠聲音足以生動真實的描繪出新聞事實。但《60分鐘》的每一幀鏡頭仍完美精致,力求帶給觀眾更多的信息。畫面的細節包括集體細節和個體細節,兩者互相輔助,刻畫出更生動的新聞現場。集體細節是具有普遍性的細節特點,有助于刻畫人物、渲染場景。如飄落的黃葉、鱗次櫛比的高樓、斑駁的桌椅、滄桑的雙手、裝滿書籍的書柜等。這些集體細節在很多新聞中都可能出現,它能更真實的呈現新聞事實,更生動的刻畫人物,幫助觀眾快速進入場景。個體細節是獨特的細節呈現,更擅長傳遞意味深長的含義。如采訪對象因無法自圓其說而緊張的頻繁的吞咽口水;書桌上扣著的一本沒有讀完的書;梳得一絲不亂的白發和精致的金絲眼鏡;不斷抖動的高高翹起的二郎腿。這些細節能幫助表達者呈現更多的無法言說或不便直言的內容,是塑造人物、推進情節的有效手段。
一條新聞就是一段旅程,這段旅程可能乏味無趣,也可能令人著迷。在這段旅程里,有平鋪直敘,也有矛盾高潮。它們彼此交錯,吸引受眾繼續往前走。虛構作品如是,電視新聞作品亦然。“節奏的定義就是敘事從一個高潮發展到另一個高潮的速度。”①唐·休伊特認為,電視新聞的講述需要三分鐘一個高潮,否則觀眾就會換臺。畢竟,遙控器是一個讓電視工作者愛恨交加的發明。以貼近性、服務性為首要特點的地方電視新聞更應著意于故事的節奏,講好本地故事。
講述者需要用聲音畫面,把觀眾帶入到情境當中。并按照一定的節奏,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闡述。故事講述有普遍性的敘事結構,即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在這個宏觀的節奏框架下,可以有若干個小的矛盾沖突,逐漸呈現主題。講述的過程不是流水賬,而應詳略得當,既有平鋪直敘,又有情感的挖掘。一旦到達矛盾或高潮,就應放慢節奏,展開敘述。這時可以增加敘述時間,讓采訪對象在鏡頭前說話,從而挖掘更多的細節;也可以通過鏡頭語言展現場景,更好的呼應主題。
新聞報道有的以情節推進為核心,有的以人物塑造為目的。但無論如何,大部分的新聞里都有人。地方電視新聞以軟新聞居多,人物塑造更需精巧。縱然新聞報道和虛構寫作最大的不同是真實,但人物塑造依然是重要的技巧。畢竟電視新聞受篇幅的影響,不可能呈現人物的方方面面,而只能展示人物的幾個和主題相關的側面。
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并存。精心塑造的人物是圓形的,他有若干個側面,能夠變化。深入的敘事和細節的呈現才能表現出這種變化,塑造出圓形人物。圓形人物往往具有魅力:他們可能外表剛強但內心細膩柔軟;可能成熟穩重但不乏童心;也可能工作嚴謹又充滿生活情趣。但新聞報道不能把每個人物都塑造成圓形人物,扁平人物所占的比例更大。尤其是那些僅僅為了推動事件發展而加以報道的人物,在新聞報道中只需展示他的某一個特征和側面,這樣的人物即為扁平人物。這個人物可能頭腦聰明,可能敬業奉獻,可能自以為是,可能處處鉆營。根據電視新聞的內容需要塑造不同的形象才能在一定的篇幅時間內詳略得當的講好故事。
直接人物和間接人物并存。直接人物是新聞報道通過畫面展現,直接采訪,跟蹤拍攝等方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間接人物是沒有直接出場,通過間接方式塑造的人物。電視新聞應根據需要設置直接人物和間接人物。但間接人物并不一定是扁平人物。有些人物報道,雖然人物需要全面塑造,但由于各種原因的限制無法實現,只能通過間接方式塑造人物。這種情況下依然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全面塑造人物形象。如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在記者接受報道任務的時候李保國教授已經故去,所以通過周邊采訪,事跡回顧等方式進行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依然可以通過場景展現、細節刻畫,塑造出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避免高大全,要有血有肉。人是極其復雜的,而電視新聞的篇幅又極其有限。在有限的時間里去展示復雜的報道對象經常會陷入“高大全”的俗套。避免高大全的空殼人物就要描繪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是人物要有自己的性格。這個被聲畫著意刻畫的性格要與主題相關,或溫文爾雅,或負責嚴謹,或彬彬有禮,或精益求精。二要描繪身份標識。身份標識是通過敏銳的觀察挖掘出的人物細節,同樣是為主題服務的。如熨燙平整的白色的確良襯衫,隨著季節和心情隨時更換的精美胸針等等。人物性格和身份標識能使電視新聞更加飽滿,有效避免空洞抽象的“高大全”。
敘事技巧的提升是地方電視新聞節目需要長期關注和不斷提升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不斷提高新聞品質的有效手段。
注釋:
① 《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指南》杰克.哈特著,葉青 曾軼峰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