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穩 常德日報傳媒集團
互聯網新技術正在改變著信息交流的結構和模式。首先,多元網絡之間融合已成為趨勢。第二,網絡信息傳播的“核裂變”時代已經開啟。第三,整個網絡信息傳播正在推進著新的社會關聯結構的形成。
互聯網不僅為每個社會成員的信息創造架設了傳輸平臺,同時也提供了強大的信息集成結構。因此,媒體轉型融合已成為發展的必然之路。
這一必然之路也面臨諸多現實困難和挑戰,尤其是在地方新聞媒體層面。以筆者在常德日報傳媒集團尚一網(一類資質)工作三年多的體會和與一些地方新聞網站工作人員交流的情況來看,目前絕大多數地方新聞網站,無論是否具有一類資質,幾乎都處于苦苦支撐艱難求生存的境地。在媒體融合上,嘗試者較多,但真正成功者屈指可數。究其原因,無非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傳統體制機制制約媒體實現真正融合。地方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運行和管理模式,其在指導思想上拘泥于“求穩怕事”,在輿論語言上習慣于“官方表達”,在內部管理上偏向于“事業主體”,這與新媒體求新求變的發展大勢難以交融。用老思想辦新媒體,有的只是鮮亮的外表,卻不能真正形成思維方式、運行模式、管理手段的深度革新。
二是現有隊伍素質不能適應融合發展。由于長期在“體制內”循環,傳統媒體隊伍在反應速度、知識結構、話語方式等方面都跟不上新媒體發展的要求。包括尚一網在內的廣大地方新聞網站,目前都深感采編經營人才的匱乏。一方面,“熟練工”主要集中在其“母體”紙媒或電視臺,由于待遇問題很難流向新媒體;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的“熟練工”即便進入新媒體,其思維和技能也并不容易適應新媒體的需要。以筆者所在的常德日報傳媒集團為例:近三年,從常德日報、常德晚報進入尚一網工作的人員只有5名,不到尚一網總人數的十分之一。
三是資金技術投入不能滿足融合發展。傳統媒體進軍新媒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技術投入,由于我國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上仍是發達國家的“跟跑者”,加之傳統媒體的收益依賴于廣告經營收入,謹慎、觀望甚至質疑是其進入新媒體的普遍心態,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媒體的發展速度和產出效益。同樣以常德日報傳媒集團為例:近三年,集團對新媒體的投入每年不到50萬元,而即便如此,集團黨組中的多數成員仍認為投入過多,要求新媒體“斷奶”甚至上繳收入。
針對這些情況,地方媒體要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短時間內“翻天覆地”絕無可能,但躊躇不前又必將在市場大潮中被淘汰。因此,我認為應該“小步快跑”。所謂“小步”,就是既要堅定改革信念,又應根據實際條件有限度地邁步;所謂“快跑”,則是要瞄準方向、不等不靠,盡快實施改革。
第一步,推進隊伍融合。要加快培養一支集采、編、攝、播于一體的全能型的全媒體采編隊伍,特別是要打造一批熟悉新聞業務和互聯網技術的領軍人物。如果能引進外來新型人才固然最佳,但更為現實的做法是對現有隊伍開展業務培訓,讓他們熟練掌握全媒體信息采集和發布的不同方式,實現跨平臺傳播信息。從去年11月開始,常德日報傳媒集團抽調各媒體優秀采編人員,成立專門隊伍運營尚一網手機端平臺“常德融媒”,運行半年基本實現了融合目標。
第二步,推進內容融合。無論傳播形式如何變化,內容依然是最具核心競爭力的資源。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權威、準確、深度等有利優勢,把群眾關心的宏觀政策、經濟走勢、百姓民生方面的信息通過互聯網平臺解讀到位,把突發事件和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發布到位,覆蓋不同時段、不同地點、不同終端、不同習慣的受眾人群,讓受眾獲得海量化、個性化、多角度、多視聽的媒體體驗。今年以來,常德日報傳媒集團初步建立了跨媒體發稿機制,鼓勵常德日報、常德晚報記者在采訪中優先采寫圖文快訊發尚一網和“常德融媒”。同時,在本市“兩會”、旅游節等戰役性報道中,統一策、采、編、發,積累了一定經驗。
第三步,推進采編流程融合。沒有管理方式和內部機構設置的改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就是簡單物理堆砌的假融合,而不是產生化學反應的真融合。但這也是最難的一步,各媒體長久分而治之形成的資源和利益格局很難打破,一旦無法產生化學反應很容易走回頭路。國內一些最早嘗試“中央廚房”式編輯部的傳媒集團,如今仍在堅持的少之又少。但隨著人才隊伍素質的提升和技術進步,這一方式仍然值得嘗試。目前,常德日報傳媒集團也正在積極籌建“中央廚房”。我認為,這一建設應著眼實際、立足實用,不搞面子工程,重點打通各平臺,適當增添新功能,實現各媒體的新聞資源交互共享,實現媒體大數據的采集、分析、利用,為集團總編室及下屬團隊指揮協調各媒體提供技術支撐。
“小步快跑”,重點是“小”,關鍵是“快”,根本是“跑”,三者相輔相成。不“小”不具備可操作性,不“快”不符合現實需求,而沒有“跑”的決心,媒體融合發展就無從談起。當然,“小步快跑”會有瞻前顧后之嫌,但切合實際、降低風險的方式或許才是地方媒體融合之路的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