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魯超 長春理工大學
文字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其雛形已經出現,出土的陶罐上發現區別于圖案的文字符號。書法字體大致分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時代發展,西周以后字體發展為大篆,秦朝的李斯受命統一小篆字體;漢代的隸書成為正體;楷書始于東漢,盛行于南北魏至晉唐,顏真卿、柳公權是其代表性的人物;東晉時期行書出現,行書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王羲之行書代表作品《蘭亭序》流芳至今。
中國最早的包裝可以追溯到陶器時期,長春省博物院里陳列的祖先使用過的陶罐,可以了解當時人們使用陶罐進行儲水儲物。隨著社會進步,到了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這對包裝的裝潢起了很大推動作用,并對中國書法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19世紀后期“太和舞龍牌火柴”,標志性的文字,栩栩如生的舞龍圖形,紅色的背景,是一個較為完整的包裝形式。發展至今包裝設計更加完善,更加豐富多彩。
書法字體是中國獨有的書寫形式,它融合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傳遞,時間的變遷,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珍貴財富。它成為代表中國的一個符號。我們常說“字如其人”,我們在寫字的時候心情變化,寫出來字的效果顯見。性格不同其書寫也千差萬別,就如王羲之的行書行云流水,規矩中帶一種灑脫,草書在書寫時飄逸隨性。書法也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這就是書法的魅力所在。
書法字體具有節奏感和空間感的特點,節奏通常表現為音樂中音符的高低、強弱、快慢等。在書法中同樣,書寫時字體的大小、書寫時的快慢、用筆的輕重,都能在毛筆底下表現出來。每個字的走筆輾轉在作者心中,書寫時已經考慮到或意識到整體的呈現效果。甚至不經意的神來之筆,效果更佳,使這些字具有韻律和節奏感;書法呈現亦具有空間感,書寫毛筆字的時候一般用到中鋒和側鋒,空間感的體現就是中鋒用筆的結果。
異于外文字體,中國書法是形狀與寓意的結合;是圖形文字的結合。中國書法講求的是整體效果,不是線條的平均分割,不是呆板的橫豎拐角,其是用參差錯落的組合設計來展現藝術和情趣。書法需要運用到水墨,因此濃淡虛實的組合別具一格,但其整體性“形”的呈現令人感嘆,“形”是視覺可以捕捉的外在元素,“意”是心靈可感知的內在感受。書法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和多變的藝術性效果,運用好形狀及寓意之間的聯系,發掘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傳遞的意指。圖形與文字的聯系在包裝中顯得十分重要,漢字起初就是通過在龜甲獸骨上畫圖形,逐漸演變而來。文字本身就可以看作一種圖形,書法的書寫形式多樣,排列組合后的表達更加多樣。故包裝中漢字和圖形的結合更加自然和諧。處理好圖形和文字之間的關系,讓二者有機統一,包裝的呈現效果才更動人。
古人斗酒詩百篇,喝罷酒詩人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或懷才不遇或祖國河山等,并書寫呈現,現在我們所考究的詩篇主要是通過紙張或者碑刻的書法形式內容進行參考依據,王羲之的《蘭亭序》中描述的飲酒作詩游玩的場景:“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舒幽情……”所以酒和書法的結合是符合國人文化情感很好的表達方式。正如人們熟知的書法字體汾酒的包裝上,使用書法字體設計的“汾酒”二字,其緣由就是從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得來。汾酒整體包裝也同樣運用中國傳統元素來進行的,青花紋樣和仿綢緞的材質肌理,無不體現出“中國風”獨有的審美情調和悠久歷史韻味。
中秋是中國代表性的節日,中秋節正是八月十五滿月之時,人們一家團聚和和美美,唐初吐蕃商人進貢圓餅禮品,在中秋時候皇帝邀大臣邊吃月餅邊賞月,這便是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明代的徐有貞在《中秋月》中“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蘇軾《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皆表達著對中秋的喜歡。到今天月餅已經成為中秋節的一個標志性傳統。在包裝設計中人們也習慣把傳統的中國風元素運用其中,比如書法字體來對月餅品牌書寫,符合現代人對古時候把酒賞月吃月餅情景的憧憬與向往,以及根深蒂固根植華夏兒女心中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書法字體作為中國文化瑰寶,在包裝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具有裝飾性,可以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包裝中可以省略畫面圖形,但是文字是不可以忽視的,其傳遞了商品的屬性、品牌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好的書法字體設計在包裝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其在體現民族化包裝或更多類別的包裝里具有文化價值,符合消費市場,同樣具有市場價值。將符合市場、符合商品品牌文化的元素運用到書法字體中,可加強品牌競爭力以及民族文化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