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湖南農業大學教育學院
產教融合及其深化是當前一個重要的政策主題,專業是一個人才培養的平臺,也是產教融合的平臺。地方本科院校常常定位于為區域產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在專業建設時需要基于產教融合來選擇合理的原則。
社會需求是專業存在一個必要條件,而所謂的社會需求又主要由產業狀況及發展趨勢來界定。需求導向就是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來選擇和調整地方本科院校專業建設的目標、內容與路徑,即社會需求及其變化為地方本科院校專業建設指明方向。這條原則也可以表述為適應性原則,所謂適應就是適應社會需求。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產教融合為地方本科院校專業建設提供了許多重要的線索和啟示。一些重大的社會需要已經從國家的高度被明確而清楚的提了出來。這里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歸納。第一,國家創新體系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求。前者主要是針對雙一流大學而言,后者則與地方本科院校密切相關。第二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這一點國家明確提出要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根據產業的需求,目前一些熱門的緊缺的專業是,現代農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人工智能、新材料、數字創意、現代交通運輸、高效物流、融資租賃、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
需求導向原則遵循市場機制,即由市場來調整教育結構,而教育結構又主要體現為專業結構。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加快推進教育“放管服”改革,而行業組織、用人單位則要求在人才需求預測、職業能力評價等方面發揮特殊作用。地方本科院校作為人才供給側,基于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改革則是其主要任務,也是一種生存和發展策略。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如果偏離了需求導向,就有可能導致兩種結果,一是陷入困境,艱難生存,喪失發展的主動權,最終影響學生的就業和自身的辦學聲望,二是在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下,某此專業被迫退出或被淘汰。
協同育人是產教融合的基本精神,于是協同育人的原則也就成了地方本科院校專業建設的基本原則。協同是指多個主體之間的協同,主要是企業和學校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相互合作,產生協同效應。產教融合的本體職能就是育人,所以協同育人的原則是一條根本性的原則。
協同育人原則是政府極力主張的,所以這一原則本身具有可靠的政策依據,也具有極高的權威性。目前校企的雙主體,學生的雙身份,企業新型學徒制等概念被不斷提出。關于高等教育領域的協同育人,2017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進行解釋和說明,“健全高等教育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培養體系,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比重。推動高水平大學加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大力支持應用型本科和行業特色類高校建設,緊密圍繞產業需求,強化實踐教學,完善以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培養體系。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結合培養模式改革,增強復合型人才培養能力”。產業組織基于產業需求而介入的實踐教學是協同育人一個基本領域。
產教協同育人還可以發生在教師層面,也即通過產教協同來進行師資隊伍建設。當然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仍然是為了更好的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在這一問題上,政府的立場是鼓勵行業的實踐專家轉型為院校教師,同時也在積極引導院校的教師定期到企業進行技術實踐。這是一種雙向交流的模式。這一系列做法有望對地方本科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
地方本科院校專業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產教融合的持續沖擊下,地方本科院校專業建設必然是動態開放的。動態開放是一條基本原則。地方本科院校專業建設動態開放原則的基本內涵是指專業建設向產業界開放,不斷的從產教融合中獲取專業建設的動力、線索和資源,從而使專業建設與產業需要始終處于一種動態關聯的狀態。
傳統的專業建設思路把院校看作是專業建設的唯一主體,把專業建設的空間局限在院校的情境之中,把專業建設的時間局限于某一特殊的時間段,認為在這個時間就可以一勞永逸的完成專業建設的所有任務。隨著產教融合時代的到來,這些觀點已經過遲。專業建設的主體已經變成了聯合主體,而專業建設的時間和空間也都從封閉轉向開放。產業世界和職業世界正是持續沖擊地方本科院校,而地方本科院校對這類沖擊的回應也變得更加的及時和主動。于是動態開放就成了專業建設的一種常態。
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專業建設的開放性原則還可以理解為視角變換原則,通俗地說就是跳出學??磳W校、跳出教育看教育。有研究者指出,產教融合的2.0 時代的已經到來,這個時代高校從依托企業到擁抱行業的轉型。高校的專業建設也走上了服務型專業建設的道路。當高校的專業建設走向了服務型,那么動態開放也就自然成了專業建設顯著特征和基本原則。服務型專業建設意味著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是互動的也是同步的。
除上以上三條原則之外,還有一些原則值得關注,如因地制宜的原則。所謂因地制宜原則是指地方本科院校專業建設要根據自身的專業傳統,現有的專業結構,區域的產業特點,地方性的產業與教育政策等制定適切的專業建設目標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