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曾鈺雯 梅潤竹 郝天雨 河北師范大學
新聞媒體應該堅持的最基本原則是真實、客觀。但是互聯網的發展使網絡媒體進入激烈的競爭,一些媒體為了提高點擊率,在對新聞的解讀中加入主觀感情色彩,歪曲事實,誤導了公眾,錯誤地引導了社會輿論。有些媒體為了博取眼球,對原始報道內容斷章取義,甚至不惜報道虛假新聞,大大影響了網絡媒體的正常秩序,降低了網絡媒體的權威性。如2018年8月網絡新聞報道的四川德陽女醫生家屬在游泳池與未成年男孩起沖突事件。某些媒體在未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片面渲染女醫生家屬欺負孩子,導致女醫生不堪網絡輿論壓力自殺身亡。而事實真相是女醫生在游泳池首先受到男孩騷擾、侮辱,在男孩拒不道歉的情況下,女醫生家屬情緒激動才教訓了男孩,而男孩家屬叫來幫手群毆了女醫生夫婦。失實的網絡新聞報道對女醫生身心造成了極大傷害,使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傳統新聞媒體傳遞的大都是充滿正能量的價值觀,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但是,網絡媒體由于缺乏行業準則和相關部門的監督,經常發布一些不健康的新聞內容,甚至夾雜著低俗、暴力和色情信息,這不利于公眾主流價值觀的培育,對青少年的危害尤其嚴重。目前,“網紅”頗為流行,這一行業魚龍混雜,很多青少年以后的職業理想是做一名“網紅”,甚至有些大學生不惜逃課去做“網紅”,可見金錢至上、投機取巧的錯誤價值觀對青少年的影響極深。
網絡新聞侵權是指網絡媒體從業者利用新聞報道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造成侵害的行為。網絡新聞的傳播主體復雜多樣,有專業機構也有公眾,加上網絡媒體的裂變式傳播效應使網絡侵權現象多發。例如:有些網絡媒體從業者不去親自跑新聞,在未征得授權的情況下從別的媒體上復制轉載或者摘錄新聞,而且未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媒體,嚴重侵害了其他媒體的知識產權,擾亂了網絡新聞傳播秩序。此外,網絡新聞也經常發生對個人或機構侵權的事件。例如:某微信公眾號在2016年7月4日發表了《田樸珺撩漢往事,世界就這樣被走野路子的女人搶走》,文中使用“撩漢”、“走野路子”“搶男人”等有辱人格尊嚴的詞語,指責田樸珺是紅顏禍水,編造其從事與萬科關聯的交易活動甚至涉嫌違法犯罪,該報道嚴重侵害了田樸珺的名譽權。
新聞媒體不僅要關注經濟效益而且需要關注社會效益。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網絡媒體過多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無視媒體行業的道德底線,不惜以各種手段開展競爭,忽視了自身的社會責任,致使一些不健康的圖片、視頻、文字廣泛流傳于網絡上,引發道德失范現象。
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加大了對新聞行業人才的需求,但是我國培養的專業新聞人才滿足不了網絡媒體的需求,導致一些沒有專業新聞知識和新聞素養的人混入了網絡媒體。據統計,網絡新聞從業人員修讀過新聞傳播學課程的比例只有43.9%。某些網絡新聞從業人員為了個人的私利,不顧職業操守,收受當事人好處,歪曲報道新聞事實。
目前我國關于網絡新聞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對傳統媒體的管理辦法無法應用到網絡媒體中,對網絡媒體的監管機制比較差,加之網絡傳播的速度較快,網絡新聞為了追求時效性,相關部門來不及審核,消息就已經鋪天蓋地傳播開來。加之網絡媒體自我監管差,沒有形成行業準則和約束機制,導致網絡新聞道德失范現象發生。
網絡世界是虛擬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在網絡上為所欲為。尤其是網絡新聞媒體,必須要嚴格恪守新聞傳播行為的道德規范。首先,要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不歪曲事實,不主觀臆斷,對各類新聞信息嚴格把關,杜絕以經濟利益為目的而進行虛假傳播的行為。其次,要保證新聞內容的積極性與正面性。網絡媒體對社會價值觀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必須杜絕那些負面、消極的傳播內容,弘揚一些積極、正面的事件,引導社會輿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最后,加強媒體行業自律,確定行業發展目標,凈化行業發展環境。
由于網絡媒體的特點,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發布消息,而公眾和網絡媒體從業人員的新聞倫理知識和新聞素養缺乏,傳播的信息具有隨意性,因此,必須提高公眾與媒體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一方面,從思想上對自己的網絡行為進行約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時應該具備理性的頭腦和清晰的判斷,遏制不良信息和不實信息的傳播。另一方面,學習新聞傳播知識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新聞素養,強化法律意識,認識到在網絡上不能隨意侵害他人或其他機構的合法權益,自覺抵制網絡謠言、低俗內容或黃色暴力信息。
政府有責任和義務確保公眾獲得真實可靠的消息。但是網絡媒體的發展之快超過了政府的掌控能力,必須給政府時間來應對。一方面,政府通過一些管理條例要求新聞媒體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新風尚,潛移默化地影響廣大民眾。另一方面,政府出臺更加細化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部門對網絡違法行為的管理和監督,嚴格治理道德失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