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廣播電視學校,甘肅 蘭州 730030)
2014年中國第一個仿真人機器亮相上海,無人駕駛汽車已經正式投入量產,無人智能型公寓在杭州落戶,人工智能已經融入多個行業及人們的生活,這讓人們不得不對這個時代產生敬畏感。而前不久全球首個“AI合成主播”在新華社亮相,機器人進軍新聞業,更是掀起人工智能與新聞業前景的熱烈探討,究竟人工智能,對新聞業是根本性沖擊,還是部分阻礙,是長期影響,還是短期滲透?這些問題值得探討。
1956年,約翰·麥卡錫的幾個科學家,在達特茅斯會議上,對人類的意識和思維過程進行模擬領域,并給予這個領域一個特殊的名字——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英文縮寫名為AI,即由人制造出來的機器所創造出來的智能,它集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實質上,它是對人的意識及思維信息過程的模擬,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最終是受人類控制,被人類所利用。近年來,人工智能在以遠超人類想象的速度在發展,它將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
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新聞業,產生了人工智能新聞,這是高科技與傳統行業融合而發展的新領域,普通勞動力將被大大解放出來,人為行動將被機器替代,新聞思想、文本及語言通過程序編碼傳輸,機器人將視聽節目表達及表現出來。早在2006年,國外的媒體就已運用人工智能進行新聞寫作,世界上最大的通訊社——美聯社,早在2014年7月就已經將機器人運用到新聞領域撰寫新聞,我國的人工智能新聞則起步較晚,最早對其進行探索的是騰訊財經,于2015年9月推出新聞寫作機器人“Dearmwriter”,目前寫作稿件數量已達三萬多篇,它主攻生成開發大數據服務新聞和機器人智能算法寫作。同時,新華社推出的“快筆小新”、阿里巴巴與第一財經聯合推出的“DT稿王”也都是運用與媒體領域的專業寫作機器人。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持續滲透,人們的生活、新媒體及自媒體對文本傳輸方式的改變,海量信息涌入移動設備及各種媒體客戶端,機器通過算法及數據分析制作的新聞信息涌入人們視野,人工智能技術運用于新聞媒體,“機進人退”序幕拉開之時,傳統新聞行業面臨著新的沖擊和挑戰。
目前,人工智能參與新聞生產,它不僅可以協助人們獲取、加工、整合數據信息,對數據信息還可以進行分發。程序及代碼、機器人本身的特性,賦予其超強的寫作能力,對新聞報道能夠準確進行,反應速度極快;機器人擅長語言學習及辨別,對其載入不同的語言程序,它可以自動生成各種語言和文字,針對不同的情況需求,它靈活多變以快速做到新聞傳播;針對大數據,人工智能可以依據已有算法對信息進行針對性的分發和投放,由此廣大用戶都可以了解到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和事件事物;機器人還具有拓寬報道渠道、擴展報道范圍的優勢,相比傳統的人工報道,它可以突破視野和精力的限制,具備深度挖掘和廣度收集信息的功能。
一方面,不管是人工智能參與自動寫作,還是剪輯視頻進行后期制作,都是對傳統新聞制作流程的基礎擬態,對基礎編輯將會造成較大沖擊,而對深度寫作者并不會造成影響。
另一方面,辨別信息及知識價值、判斷數據真偽、分析解讀數據質量等這些決定性因素,依然靠人自身。相比文字編輯,人工智能對視頻的處理應會更為普遍。無人機航拍、無人車地面拍攝、無人船的水下攝影,將超越人類拍攝的范圍及能力,可以準確拍攝到物體細節;對于圖片處理,人工智能也將給人類帶來全新的感受和體驗,例如,Prisma可以在十幾秒內將一本相冊或任意拍攝的照片轉換成一種特定風格的類型。
人工智能的發展及不斷推進,使新聞業從傳統手工、自然人智能階段跨越到流水線式的大工業時代,從新聞制作的各個流程,內容生產、信息分發發布、信息反饋等方面,進行著新的變革。《紐約》雜志作者Narrative Science稱,預計到2020年前后,90%以上的新聞報道都將由機器來完成。美聯社則把人工智能新聞業稱作“增強新聞”。
當今社會,算法已成為現代社會運行的基礎方式,人們的出行、餐飲及社交圈等,種種搜索引擎的進行無不與算法鏈接,算法幾乎決定著互聯網上的一切。之于新聞界,算法的準確及公正決定新聞的準確性及公正性。機器寫作的優勢無可厚非,但某些時候機器無法挖掘到新聞的深度,有可能造成新聞失真;在追求個性化的時候,對娛樂性的不斷放大、對某些主流及社會責任的弱化,保持主流探索方向,確保真實客觀及有價值的信息流向市場,是新聞業最大的挑戰。
人工智能技術下的新聞生產,倫理示范將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機器人在現實的使用過程及傳播過程中,由于其自身的客觀硬件限制及道德判斷力的先天不足、對于數據使用沒有固定的恒定及評判標準,因而機器智能在內容、媒介、傳播效果等方面的使用中,極易出現新聞倫理問題,甚至會出現觸犯法律的情況。例如,“人肉搜索模式”,一種與新聞有關的道德上不道德的行為,更有可能在人工智能下被濫用。
雖然現階段傳統編輯及記者不能與智能化寫作的機器人相比,但編輯及記者的分析能力、個性化創造能力及寫作復雜句子的能力依舊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人工智能并非會完全取代記者,而記者則需提升深度報道的能力,與智能報道相配合。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將使用算法來分析數據并提供初步草案。通過深入分析、采訪關鍵人物、探索幕后故事,記者將改進報道方式,形成“人機結合”的生產模式。
隨著新媒體及自媒體的不斷崛起,新聞資訊在人工智能環境下如潮涌般出現在人們眼界內,信息多樣化之外,弊端也逐漸呈現,如何提升信息獲取效率成了重點,人們需要對算法推薦來的內容和信息進行甄別和接受異質觀點。面對新聞生產的新模式,新聞生產者既要做好監管,又要“修身”。新聞生產機構及從業人員,需要適應時代需求,更要認準并挖掘自身在調查報道、深度報道上的獨特優勢,借助人工智能來完成復雜的工作的同時尋求一個平衡點。
首先,要積極發揮人的主體性,做到新聞生產和傳播的“人機共生”;其次,新聞機構要增強人工智能技術透明度,做到責任主體更加明確;運用法律法規的約束力,監管和質量相互制衡,以此適應新的網絡環境,加強執行力,遏制及打擊觸犯新聞倫理道德的種種行為,創造新時代下新的新聞傳播環境。
人工智能技術由人類發明,供人類使用,因此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者,保證技術安全及使用安全至關重要,他們應該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使技術的優點最大化,漏洞及錯誤最小化。針對發展規模及影響力較大的新聞機構,更要注重技術研發人員的素養培養及責任感,注重提升其眼界和思維,力求與國際及先進技術接軌,取其精華,兼收并蓄。
人機博弈的當下,人類是否對人工智能享有控制權,還是人工智能自主操控人類發展,最終還要看人類本身賦予人工智能怎樣的使命。人工智能并不是萬能的,它需要人自身對其補充其客觀缺陷。人工智能技術帶給新聞業前所未有的變革,必將促使新聞媒體由大眾媒體向個性化媒體轉型,它帶給新聞業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出現新問題、新挑戰,積極應對弊端,人機有效合理配合,人工智能技術將帶給人類及新聞業方便,也才能更好地被人類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