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農民頻道,河北 石家莊 050031)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文化水平在不斷提高,審美層次也跨上新的臺階,在各類電視節目中,最注重人文情懷,最關注細節表達,還能給人心靈上的震撼當屬電視紀錄片。電視紀錄片的拍攝往往具有情節隨機性、人物真實性、場景平實性等特點,也就是說電視紀錄片里的人物不像演員那么有鏡頭感和演繹感,情節上不可操控,場景往往都是平凡且樸實的,在這種條件下,要讓紀錄片拍攝得引人入勝、真情流露就需要優秀的編導意識去呈現。但是電視紀錄片的呈現其實最終是攝像片段剪輯加工的結果,攝像就是紀錄片的原材料,原材料不好就無法加工出好的電視紀錄片,所以電視紀錄片中培育攝像的編導意識,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編導意識就是進行影視作品構思時要有運籌帷幄、通觀全局的思想,要有對全片整體把握和總體設計的能力,既要考慮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又要協調各個局部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影視語言各要素的優勢,使各影視語言形態相互融合,進而形成形聲一體化的有機整體。
(1) 合理調配人物,推進電視紀錄片拍攝進度。紀錄片的拍攝往往務求真實、質樸,這樣才能夠感染觀眾,所以紀錄片不能夠像影視劇那樣反復地去拍攝同一個片段直到滿意為止,所以在紀錄片拍攝前,對各個人物的合理安排和調配就非常重要,否則就會拖慢電視紀錄片拍攝進度,同時也會影響人物的情感表達,最終影響電視紀錄片的質量。如果攝像師具備充分的編導意識,就可以合理地安排調配人物,跟蹤拍攝人物,從而平穩有序地推進電視紀錄片的拍攝進度。
(2) 傳播有效信息,呈現電視紀錄片完美視聽。由于電視紀錄片不像影視劇那樣可以進行“導演”,所以人物不會永遠按照預想的樣子去表演,當中有的情節和片段或許是無效的,這種情況下仍然進行拍攝的話就會浪費拍攝資源,也影響電視紀錄片的觀看感受。如果攝像師具備充分的編導意識,就可以用鏡頭盡量捕捉有效的信息,傳播電視紀錄片的核心情感,呈現電視紀錄片的完美視聽。
(3) 避免無效作業,簡化電視紀錄片后期剪輯。電視紀錄片對攝像的要求較高,因為許多的情節、片段不能夠重復,紀錄片的人物都是真實的,不是專業的演員,具備編導意識的攝像師可以避免一些無效的作業,即如果認為這個場景和情節對表達紀錄片的核心思想無關,就可以不拍攝,從而最終留下的都是有用的片段,大大簡化了電視紀錄片后期的剪輯工作。
(1) 提高溝通能力。在電視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攝像師要盡可能地與被采訪對象進行充分交流和溝通,確保后續拍攝工作有序開展。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應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是提高理解別人的能力;二是提高表達能力。一方面,攝像師應當憑借自己的閱歷、閱讀和視聽積累,充分思考如何去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情感,事前的溝通都要建立在理解當事人內心情感的基礎上,例如當事人可能會緊張、靦腆,甚至不配合等等,也有可能情緒會非常激動,這些都需要攝像師去理解,才能夠實現與當事人充分有效地進行溝通;另一方面,攝像師雖然從事的不是語言的職業,但是鏡頭也是一種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建立在精準的理解能力基礎之上,攝影師要多鍛煉,才能自信地運用鏡頭去表達。
(2) 培育細節意識。我們常常說“見微知著”,在電視紀錄片中,一些細節性事物可以起到拋磚引玉、引人入勝的作用,讓平淡的電視紀錄片充滿誘惑力和可看性,攝像師鏡頭下的人、事、物的細節呈現,往往會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也會讓電視紀錄片呈現出出人意料的質量,同時也極有可能挖掘出新的作品內涵。例如在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拍攝中,攝像師為了突出食物的精致和美味,運用了大量的特寫,甚至連湯水煮沸的水蒸氣也運用了長時間的鏡頭去呈現。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些細節都是建立在攝像師對紀錄片的呈現效果有充分考量,在拍攝過程中全神貫注,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的基礎之上的。
(3) 注重情感表達。電視紀錄片拍攝和播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通過具體的人物、場景和故事去感染觀眾,因此要格外注意情感表達的張力,這種情感表達張力的展現絕對不是編導、當事人的專利,如果攝像師能夠具備情感表達意識,那么整部作品會更具感染力。首先從構圖來說,要建立畫面中的關系,如在“傳達有效信息”中描述的那樣,利用焦點的變化建立聯系,比如電視紀錄片《生門》中經常可以出現諸如此類的鏡頭:病患躺在病床上,背景則是窗外生機盎然的植物,焦點從那張憔悴不堪的面容緩緩轉變到那些擁有著鮮艷顏色的花朵上,形成強烈的對比,通過視聽統一,配合舒緩的音樂,可以讓受眾體會到患者渴望恢復健康的心境。
我們攝像專業的從業人員往往專注于本專業領域,而忽視了從文化藝術的大視角下去積累專業知識。我們不應把自己僅僅定位在攝像師這個層面,應當將拍攝的過程看作是創作的過程,無論前期文案創作、實地勘察、中期拍攝色、后期剪輯都要始終圍繞著作品的核心思想、核心情感去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