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市安源區人民法院,江西 萍鄉 337000)
當前,以互聯網為核心載體的新媒體應用已深深浸潤大眾的生活。自媒體技術從2011年崛起,使以微博、微信媒體為首的社交平臺嶄露頭角,2014年轉型向“融媒體”,在如今短視頻行業和網絡直播的并駕齊驅,新媒體已然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同時,由于民眾在新媒體使用傳播過程中的成本低廉和保護版權意識上的淡薄,所以,在傳播過程中,就會出現各式各樣侵害媒體現象、擾亂公共生活秩序及侵害公民合法權利的事件。當利益與權利發生矛盾時,就要對各方的利益通過制定法律和規則加以調整,通過法律和規則來調整出現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的問題和矛盾。
在新媒體時代,隱私侵權問題是首當其沖的。新媒體時代的網絡隱私權是指自然人在網絡空間上私有空間不被他人非法侵犯,有關的個人資料信息數據受到保護,不能被他人非法使用、獲取、篡改的一種人格權。在現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的開放性和自由性,公民的隱私權自然而然地會受到挑戰和威脅。發生的原因可以歸納下面四個方面:
(1) 隱私權的客體范圍擴大。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的隱私權包括個人身份證信息以及網上郵件、網上聊天記錄等,而QQ號、微信號、電話號碼、網上購物蹤跡等都應該歸結到個人隱私信息。因此,只要在互聯網上,無論你身處何地,都可以在互聯網進行交流,并無障礙地獲取諸多信息。在傳播個人隱私的信息中,隨時可能被人截獲,并用于惡意推銷、詐騙等不法活動,這也是近年來電信詐騙案件高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隱私權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現在流行的精準營銷,能夠快捷地提供個性化服務。商家為了推行精準營銷的模式,就需要大量收集服務對象的身份信息、知道服務對象的消費習慣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等。個人隱私就成了一些不法人員進行買賣的商品,顯現隱私權的經濟價值,隱私權在互聯網上變成了既有財產性權益又有精神性權益的特征。
(3) 網絡技術的助推作用。人們的活動在各種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中變得透明化,在高科技面前許多個人信息已經暴露無遺。人們在網絡空間留下的各種記錄通過大數據被分析得一覽無余。隱私信息在網絡空間傳播的實時性和高速度,從而隱私信息在互聯網上的人都可以有機會獲取和傳播,加大隱私權受到各種不法侵害的概率。
(4) 隱私權被侵犯后難于追究侵害主體的責任。對于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在追究侵害主體責任上有三大難點:一是很難固定侵權行為的證據。可以隨時被刪除網絡上的信息,信息源頭要找到非常困難,誰是首次發布某條信息的人很難找到。二是很難確定侵權責任主體。由于現在追究侵權技術手段缺乏,侵權責任者的IP地址不是一般網民能夠查詢到的,通過特別的渠道即使能查詢到IP地址,那在第一時間內也是不能確定侵權主體。三是對于侵權后果無法確定。現實生活中的侵權后果可以估算,在網絡空間,侵權行為的后果會因為網絡的傳播被無限放大,對于具體損失不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和時間空間內,所以確定非常困難。
一直都困擾大家的版權侵權問題始終存在。在傳統媒體發展受到威脅、網絡媒體又良莠不齊的發展環境下,新媒體行業發展亟須規范,但知識產權保護在我國仍處于捉襟見肘的狀態。新媒體時代下侵犯版權的主要形式有:
(1) 對傳統作品的版權侵權。我國的《著作權法》規定了作品的復制權、發表權及網絡傳播權等要求,一定要經著作權權利人許可,才可以對其作品進行復制和使用,擅自將未經許可的作品公開或向不特定公眾和人員提供該作品行為都是侵權行為。新媒體的參與者素質參差不齊、經營人數眾多,特別容易將一些重要書籍、資料或者其他傳統渠道得來的未經權利人許可的作品通過新媒體公開、傳播等情況。
(2) 新媒體作品的版權侵權問題。隨著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在傳統作品的版權受到侵權外,對新興作品的版權侵權現象,還存在多種形式,主要有侵犯文學作品的版權、侵犯影視作品版權、侵犯網絡游戲的版權。出現這些問題的關鍵是:一是侵權成本低,而維權成本高,這兩者的差距特別懸殊。新媒體傳播中的侵權行為具有很大的隱蔽性,侵權行為成本低和隨時性,使許多侵權主體都無法意識到是在進行侵權行為。與侵權行為相對的是,受侵害者的維權行為是建立在成本高、周期時間長或者沒有回報的問題。二是不能明確界定版權歸屬。由于媒介融合的趨勢,在互聯網時代下,正在向全媒體方向演進。其版權越難確定歸屬的原因,是新媒體作品在表現形式的豐富和多樣。三是業界本身的維權意識有待加強。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在維權意識和在版權制度方面運行較為成熟,與這些國家相比,我國業界自身要加強版權意識的教育,鼓勵加強維權。
針對上面的問題,應該在立法層面來加以解決:一是完善互聯網方面的立法。雖然隱私權在《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中都有涉及保護的內容,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將隱私權放在名譽權之下進行保護,《侵權責任法》也在第三十六條進行了明確規定。但這些法律中隱私權邊界仍然模糊,都未能明確隱私權的概念與外延,這導致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力度一定要提高。新技術的發展會促使事物發生新的變化,在立法上也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新變化,特別是新媒體時代隱私問題的變化和發展。二是制定專門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目前,在我國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地方法規中,涉及個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條款比較分散,針對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應將刑責專門寫入具體的法律中。三是強化立法與司法對版權的保護。盡快出臺相關法律,對版權責任主體和內容等進行精準定義,對于一般侵權行為和特別嚴重的侵權行為及量刑給予明確的規定,把立法與司法保護作為新媒體版權保護的首要措施。四是完善技術保護與私力救濟。新媒體版權保護的授權機制與利益保護機制部分要通過技術措施來實現。加大技術研制和投入,以技術為主導,探索建立網絡服務商、版權人和公眾共贏的數字化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是保護網絡版權的重要舉措。五是推動媒體自律機制的形成。新媒體時代,如果信息網絡傳播權受侵犯,不僅波及個別媒體組織,甚至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今日頭條”案就凸顯了這點。新媒體版權保護離不開整個行業的自律。行業的發展需要行業主體的自我維護,進而從自律層面上升到法治層面,推動我國在法治層面與國際接軌。
隱私權在維護人類尊嚴、自由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新媒體時代的侵權行為帶來的法律困境,國家在進行完善現有的法律體系的基礎上,加強對新媒體行業的自律及提高普通民眾的版權和維權意識也需要制度的引領。保護版權,不是幾部相關法律可以解決的問題,需要每一個新聞從業者的自我約束和彼此監督,以及國民版權意識的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