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日報社,河南 漯河 462000)
現如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媒體形式的多樣化,弱化了以往報紙的主流作用,同時報紙記者的角色定位也發生了改變。特別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快速發展,人人都能發布“新聞”,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記者”。在這種大環境下,報紙記者應該尋求新的定位。新聞記者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其專業標準也是和職業相對應的,在現如今新的大環境下,報紙記者更應找準目標和方向,重新定位自己。
新聞工作者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是利用媒體獲取公共權力的代表性人物,代表群體表達聲音。作為一名報社記者,主要的話語權體現在通過報紙傳達聲音,但報紙記者也應該注意到自己的聲音不是無限的。新聞工作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對公共事務負責,對公共事務產生的影響負責。其職業身份決定了他們是公民信息的傳輸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新聞記者的聲音代表著公共利益,也發揮著輿論監督的作用。
報紙記者應首先作為社會代表存在,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與此同時還需要兼顧文化傳播的作用。這就要求,報社記者要具備非常強的專業綜合素質,在進行文化傳播的時候,要重點傳播積極向上的信息,同時還要兼顧輿論監督的作用。這些職能需要報紙記者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公眾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新聞工作者也是普通人,尤其是在當前網絡環境下,新聞突破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機分布,將新聞發布出來,對傳統媒體具有影響力。傳統紙媒盡管遭到了新媒體的強烈沖擊,但仍然要將發揮黨的喉舌作用放在工作的第一位,鞏固在輿論監督中的權威性,讓新聞信息更為健全、誠信,而且具有廣泛的藝術性,要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并將這一原則作為新聞的評價標準,堅持新聞的客觀性,明確新聞信息輿論引導的傾向性,了解新聞行業主要是為誰服務的,才能正確定位自己的感情傾向,更好地發揮新聞的作用。
網絡的出現使得新聞記者的專業話語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服務發生了變化,也模糊了新聞記者的身份。面對這種身份的變化,報社記者就應該迎接新的挑戰,這就需要進行重新的自我定位,不斷尋求自我認同、社會認同。特別是最近幾年新媒體的普及和發展,改變了傳統媒體對新聞信息的控制權,影響了新聞記者的身份,邊界化的影響也變得有些模糊。
新聞線索是報紙新聞報道信息來源的重要渠道,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報紙記者對新聞線索來源的控制越來越弱化。比如某個突發事件發生后,報紙記者還沒有趕到事發現場,這個突發事件的現場照片和視頻就已經在微信“朋友圈”中傳播開來。
首先,在報紙記者準入門檻方面,要不斷提出新的標準、新的要求,打造一支政治覺悟高、綜合素質過硬的報紙采編隊伍。
其次,報紙記者也要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報社要建立自己的新媒體平臺,不斷充實和豐富新聞的傳播途徑。
再次,不斷提高提高報紙記者自身的專業素質,做到一人多才、一人多能,報紙記者不但要有非常強的文字基本功,還要熟練掌握攝影、攝像,使報社記者再新聞現場就能夠通過智能手機發布新聞信息,進而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吸收更廣泛的受眾。
移動互聯網的到來,必然會刺激傳統報社的轉型,但無論傳播途徑如何改變,新聞業的本質不會變。從另一個角度看,傳統紙媒和新媒體是一種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所以報紙記者也多學習新媒體的傳播形式,進而做到互融互通。
擴大或改變更能引起讀者興趣的話題,從權威的角度來看,紙質媒體更加專業化。報紙記者不僅要把握自己的定位,也要成為社會的“觀察者”,要把自己定位為意識形態的“觀察者”,擔負著監督和引導的功能。
綜上所述,在科技不斷發展創新的大環境下,報紙記者要不斷地學習、適應。要適應網絡時代的快速變革,建立起自身的互聯網思維,將編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靈活把控新技術發展帶來的傳統紙媒和新媒體相互融合的發展契機,適應時代要求,從多方面、多角度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