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廣播電視臺,河南 開封 475000)
新聞輿論事關民心向背。1980年1月,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講話中,鄧小平同志提出:“要使我們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報刊、廣播、電視都要把促進安定團結,提高青年的社會主義覺悟,作為自己的一項經常性的、基本的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指出:“在新的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雨,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為我們在全媒體時代,如何做好輿論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就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對于我們從事廣播新聞工作的人員來說,全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我們提供廣闊宣傳輿論平臺的同時,也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挑戰。一些非社會主流輿論被放大、被廣泛擴散,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要立足自己的廣播新聞主陣地并利用好其他各種媒體,宣傳社會主流思想,引導社會輿論,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占領輿論陣地,這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和社會大局的穩定。
全媒體是新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目前,全媒體作為一個概念在傳播理論學界還沒有一個定義,但是在傳播實踐領域中人們在不斷地豐富著它的內涵。“‘全媒體’指媒介信息傳播采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多媒體),利用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報紙、雜志、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業務融合),通過融合的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絡進行傳播(三網融合),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W)。”
簡單來說,全媒體時代就是在第一時間通過多渠道、多媒體、多平臺獲取新聞信息,并能夠在第一時間進行傳播,人們在第一時間就可以獲取。但是這只是理論上的說辭,現實并不容樂觀,要想做到隨時隨地發布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說不定還會出現新的媒體形態。
全媒體時代最大的缺陷就是對信息資源的收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就出現一些違背新聞規律的現象,比如一些新興媒體熱衷于傳播真假難辨、紛繁蕪雜的負面新聞,互聯網上常出現眾聲喧嘩、莫衷一是的局面。
現在的廣播新聞媒體對新聞進行傳播時,大多還是傳統意義上的采、編、播。偶爾也使用熱線電話、現場采訪等形式進行新聞信息的傳播,并且讓觀眾參與到節目當中,與聽眾互動。與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廣播新聞快速反饋信息的優勢地位顯而易見。但是與新興媒體相比較,她就失去了優勢。
全媒體時代是以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利用圖像、音頻、照片等形態在多種平臺上對新聞信息進行發布,這是對現有的傳播形式、組織結構、工作慣性的重新進行設置,并以此對廣大的受眾群體進行最大限度覆蓋,這給只靠音頻傳播的廣播新聞媒體帶來了嚴重的沖擊。
廣播新聞要想在全媒體時代立于不敗之地,就應該克服不足,發揮自身優勢,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全媒體的競爭中。廣播新聞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廣播影響小”,領導不夠重視;廣播自身相對固定的傳播模式,限制了廣播的發展。鑒于此,廣播新聞要創新思想,創新模式,在創新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
進軍全媒體,成為傳統媒體在新形勢下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機遇。全媒體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在信息資源的收集方面存在著偏差,容易以偏概全,相反地傳統媒體在這些方面有很大的優勢。所以,全媒體時代下,傳統新聞媒體的責任重大。傳統新聞媒體要利用自身多年積累的優勢,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被表象甚至假象所迷惑,利用自身傳統優勢和人才優勢,甄別每一個新聞事件的真實情況、全面情況,透過現象看本質,根據事實真相和事實的內在邏輯和外部聯系,選擇最能夠揭示新聞事件的報道角度和體裁全面地、準確地描述事件的真實性,通過“用事實說話”,來表明我們的觀點和態度,引領社會輿論導向、凝聚社會各界力量,為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以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大局的穩定,在輿論上發揮“一錘定音”的作用。廣播新聞也同樣肩負著“一錘定音”的作用。
廣播新聞要生存、要發展就要不斷創新。
主管領導和各級領導都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站在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高度,轉變固有的僵化的“廣播影響小”的思想觀念,思想上、行動上切實重視廣播新聞事業的發展。資金、技術設備上給予傾斜,選拔招聘一批又一批熱愛廣播新聞的人才,充實到廣播新聞的隊伍中來,培養造就一支立場堅定、政治可靠、業務能力強、遵紀守法、勤奮工作的廣播新聞輿論工作隊伍,使廣播新聞事業后繼有人。實質性的支持讓廣播新聞從業人員有盼頭,有干勁。
廣播新聞從業人員要積極投身到改革創新的洪流中,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要提高業務能力,勤學習,多鍛煉,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指導,以創新的觀念,運用新的多種傳播模式為平臺讓聽眾和電臺節目主持人、欄目組進行交流、互動,服務好社會大局。同時,廣播從業人員要提高素質,在整個新聞制作的過程中,保證新聞的質量。同時,注重新聞評論的寫作,以表達觀點,表明立場,頌揚真善美,揭露假惡丑,在全媒體時代下的輿論戰中發揮廣播新聞的“定海神針”作用,從而提高電臺的影響力。
時代的發展,新技術的應用,給廣播新聞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短信、微信、微博等新平臺在廣播新聞中的運用,越來越多的聽眾開始參與到節目當中。聽眾的參與,更利于廣播新聞的發展。“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廣播要挖掘自身潛在優勢,要辦得有思想、有情感、有知性,把談話節目做足做精彩,廣播融合新媒體是一種轉型。”同時這也是新媒體的需要,所以不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需要有整合,并且為目標受眾提供精準的新聞信息供應。
全媒體時代給很多領域帶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廣播新聞行業。想要從根本上推動廣播新聞的發展,首先是領導思想上行動上要重視,把廣播新聞媒體看成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宣傳輿論陣地;其次廣播新聞工作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從內容到形式不斷創新和改革;三是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進行媒體融合等,這樣才有利于廣播新聞的健康發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將新技術建設和內容建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不斷提高技術研發水平,以新技術引領媒體融合發展、驅動媒體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