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市圖書館,廣東 汕頭 515041)
企業文化創新是指為了使企業的發展與環境相匹配,根據本身的性質和特點形成體現企業共同價值觀的企業文化,并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活動過程。作為汕頭市圖書館,應當承擔起圖書館保存人類優秀文化遺產、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社會職能,發揮本館信息服務的優勢,促進汕頭企業文化創新的發展。
企業文化是受企業所在區域文化所影響的,汕頭的企業雖分為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但基本都是本土企業家或者潮汕華僑所投資,具有濃厚的潮汕文化特征。潮汕文化是以“以人為本”的中原儒家文化為本,以重實務及豁達開放的僑商文化為基礎,以重鄉情的潮汕文化為紐帶。而汕頭歷史較短,又位于韓江三角洲南端,扼韓江和榕江出海口,成為了潮汕文化輻射地和創新地,其文化具有多元性。由此而形成的企業文化,其特征為:①企業文化定位模糊;②人力資源建設滯后;③社會文化占主導地位;④任人唯親。
受汕頭企業文化特征的影響,汕頭企業文化存在明顯的不足,主要體現在:①企業注重賺錢效應,忽視市場需求分析,目標顧客群體不清晰;②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滯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的品牌形象建立及推廣嚴重缺乏;③企業缺乏對員工作職業引導,員工歸屬感低,自我提升意識差;④企業文化缺乏體制化、科學化,出現體系分化和組織機能弱化,企業缺乏團隊協作精神;⑤企業文化具有濃厚潮汕文化特色,注重情感關系,文化的中心變成人情,世襲制、家族制在企業里成了普遍現象。如上所述,汕頭企業文化的更新需求迫切,但企業本身的創新能力有限,需要促進。
圖書館信息服務對企業文化創新起促進作用,這是由圖書館的特有屬性所決定的。圖書館具有知識、文化、信息的儲存和傳播屬性,在信息資源建設上具有專業上的優勢,而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是基于服務對象的信息需求為依據開展的,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準確性。在企業文化創新的過程中需要獲取大量準確、有效的信息來判斷企業文化的不足之處、創新方向及創新途徑等,而圖書館剛好能夠利用自身的文獻信息資源的優勢,根據企業文化創新需求開展信息服務,對于企業文化創新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從館藏資源、人力資源以及服務效果來看,汕頭市圖書館是有能力有實力為企業文化的創新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1.館藏資源豐富
汕頭市圖書館是國家一級圖書館,館藏文獻總量達155萬冊,擁有潮汕民俗、潮汕美食、潮汕名人、汕頭市館立法決策服務平臺、潮汕民俗文化專題片、潮汕數字圖書館聯盟、數字資源學習中心平臺、汕頭數字文化網8個自建數字資源庫,還購建了維普、中文發現系統、超星電子圖書、讀秀知識庫、百鏈云圖書館、中國典藏古籍數據庫、超星期刊、北大法意網、中國歷史文獻庫等數十個數字資源庫。
2.業務團隊素質較高
汕頭市圖書館于2002年成立信息咨詢部,專門負責本館的信息服務工作。該部門現有5人,均本科學歷,專業各不同,形成學術知識的互補,其中有3名已經獲得館員職稱。多年來,該部門人員多次參加國家、省的培訓,是一支業務素質較高的信息服務隊伍,多次受到國家和省的表彰,從2010年至今獲得團隊獎項10余個,個人獎項共30余個。
3.服務效果俱佳
汕頭市圖書館信息咨詢部提供以下幾種方式的服務。①網上參考咨詢和文獻遠程傳遞服務;②專題信息文獻;③文獻情報資料;④情報調研、定題服務、課題咨詢。這四種方式,為企業開展信息服務,深受企業的肯定與歡迎,服務的效果俱佳。從2010年至今,網上參考咨詢服務共80萬例,傳遞文獻100萬篇,滿意度達百分之99.9%;編輯出版的《海外及港澳臺華文媒體看汕頭》《信息摘編》《文化內參》《海外汕頭輿情觀察》4種專題信息文獻,至今已出版數百期;為企業完成專業的情報調研、課題咨詢、定期服務等信息服務數百起。
為更好地促進汕頭企業文化創新,基于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基本理念,筆者對汕頭市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作如下思考。
政策、經費是汕頭市圖書館信息服務促進汕頭企業文化創新的必要保障。唯有政府提高了重視程度,汕頭市圖書館開展信息服務工作才能得到政策依據和經費保障。
1.信息服務的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于2018年1月1日起實施,為公共圖書館服務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也為公共圖書館體系和制度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但在《公共圖書館法》里并沒有指明了信息服務建設的方向,而信息服務促進企業文化創新對于汕頭市圖書館是一項較新的業務,存在業務體系建設不夠完善、方向不明確等問題,需要政策作為依據來進一步完善和理順。政府應該予以重視,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條例來規范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讓圖書館開展此項工作時有政策的保障,從而提高汕頭市圖書館信息服務功能,為汕頭企業文化創新的需求提供保障。
2.加大經費的投入
汕頭市圖書館常年資源購置經費為100萬元,基本無法滿足館業務發展的需求,更遑論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提升企業文化創新的信息服務能力。因此,政府必須加大對公共圖書館這方面的經費投入,才能讓這項服務真正發揮積極作用。首先,政府應該設立專項經費,作為汕頭市圖書館業務發展及開展信息服務的強力保障,也增強汕頭企業與汕頭市圖書館合作的意愿,更好、更有效地促進汕頭企業文化創新。其次,汕頭市圖書館在尋求財政支持的同時,也應該積極尋求社會合作。例如在國外的圖書館會有向企業籌集的工作,圖書館在獲得社會援助同時,也與社會形成密切的聯系,發揮了圖書館向社會傳播知識與文化的作用,提升了圖書館的社會形象。在取得社會認可度的同時,汕頭市圖書館信息服務也能更加行之有效地促進汕頭企業文化的創新。
作為圖書館信息服務來說,從事信息服務的館員素質如何將直接決定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質量的高低。汕頭市圖書館應從館員業務素質的提升、人才的引進和建立機制三個方面,加強信息服務的人力資源建設,進一步提高本館信息服務的能力與水平,從而能夠更好地促進汕頭企業的文化創新。
1.館員業務素養提升
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促進企業文化創新屬于公共圖書館服務中一個較新的領域,要求我們館員要有新的服務理念和過硬的業務素質。多年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市民讀者,館的服務和建設也圍繞著他們來開展,忽略公共圖書館服務企業的社會職能,館員出現服務理念滯后和業務素質不高的情況。汕頭市圖書館應樹立“急企業之所急、解企業之所需,促企業之所新”的服務理念,增強主動為企業文化創新服務的意識。此外,汕頭市圖書館應該通過提高館員的業務素質,來提升館員的信息服務水平與技巧。可從三個方面來提升:①提高館員自學意識,讓館員根據實際情況,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地進行學習提高;②定期舉辦業務培訓和業務交流講座等,以此來提高館員的業務素質;③加強業務、學術交流,通過組織參觀學習,開拓館員的視野。
2.人才的引進
如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作為圖書館僅擁有圖書館專業性人才是遠遠不能夠滿足圖書館發展的需求。對于圖書館信息服務促進企業文化創新工作來說,近年來企業的升級轉型,新產業、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以及圖書館發展的日新月異,要求圖書館除了配置傳統的圖書館業務、信息技術等人才,更要引進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等等專業性人才,這樣才能構建知識結構更合理、學歷較高、專業性更強的信息服務隊伍。汕頭市圖書館應該通過招聘、招考以及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知識性、學術性、專業性更強的人才,解決從事信息服務館員的知識結構單一,缺乏高學歷、跨專業、綜合素質比較高的人才等問題。
3.建立機制
汕頭市圖書館信息服務促進汕頭企業文化創新的工作,重在促進,旨在創新。汕頭市圖書館應該以科學的方式,建立起有效的人才評價機制、激勵機制、引進機制等管理機制,以評促進,推動著館員們在信息服務工作中不斷推陳出新,對企業文化創新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
時至互聯網發展迅猛的今天,數字資源建設無疑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它是圖書館開展網絡化服務的基礎,更是開展信息服務的核心要素。在我國的公共圖書館中,受經費和人員等因素的影響,數字資源建設一直是薄弱環節,對于汕頭市圖書館來說也是如此。這嚴重制約了汕頭市圖書館信息服務水平的提高,無法對汕頭企業文化創新起到促進作用。汕頭市圖書館應從三個方面加強館的數字資源建設。①加大數字資源的購置經費。在汕頭市圖書館年均100萬的資源購置經費中數字資源購置經費比例較低。一方面要爭取政府支持,增加資源購置經費;另一方面要提高數字資源購置經費在總購置經費中所占的比例。②加強自建特色數據庫的建設。雖然汕頭市圖書館擁有8個自建特色數據庫,但潮汕文化源遠流長,仍需要繼續加強潮汕文化數據庫的建設,例如潮劇、潮汕古建筑等等。③加強本館特色文獻的數字化建設。汕頭市圖書館擁有潮汕的地方文獻約3萬冊,因為版權的原因,沒有進行數字化建設,應加大力度解決版權的問題,爭取早日實現數字化,讓潮汕地區的優秀文化得到更好利用,為企業文化創新服務。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圖書館實現了服務網絡化、信息化。現在可以說,信息技術與圖書館是密不可分的,與信息服務更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汕頭市圖書館應該注重信息服務平臺的研發、網絡安全等信息技術的建設。首先,汕頭市圖書館通過網上參考咨詢與文獻資源傳遞、數字資源訪問系統、隨書光盤云服務等平臺開展信息服務,汕頭市圖書館應該加大投入,研發更多便于開展信息服務的平臺,例如通過微信公眾號與企業建立互動的信息服務平臺。其次,隨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圖書館業務開放性更強,信息資源的共享性更高,對圖書館信息化系統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汕頭市圖書館配套有專業的服務器機房,設置專業的防火墻,實行統一認證,以此來確保信息服務的安全性,但必須繼續加強對信息安全性的建設,讓館的信息安全技術跟上科技的發展,以此確保信息服務的安全性。最后,汕頭市圖書館應針對本館的信息化建設制定一套相關的制度,完善信息化建設體系,形成管理的統一化、制度化、規范化。
從汕頭企業文化現狀來看,創新存在不小的困難。對此,汕頭市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應當進行思考,積極謀求發展和提升,與汕頭企業緊密聯系與合作,為其提供優質地服務,發揮促進企業文化創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