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在全民閱讀活動如火如荼開展下,民間公益圖書館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產物,有效地補充了公共圖書館的不足,共同為我國的圖書館事業發展貢獻力量。在目前的發展現狀下,卻存在諸多限制其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本文論述了如何促進民間公益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確保其良性健康發展,發揮出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功能,傳播知識的作用。
民間圖書館是不同于公共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的一種新的圖書館形式,其創辦主體主要是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以及個人等。根據運營模式分為經營性民間圖書館、公益性民間圖書館,經營性的民間圖書館以盈利為主要特點;而公益性的民間圖書館,免費給社會大眾提供館內服務,日常運營也依靠社會力量支持,因此相對經營性的民間圖書館來說公益性的民間圖書館生存經營比較艱難。
隨著民間圖書館的發展,其中部分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我們所熟知的荒島圖書館,當前已在國內擁有600多家分館,且在150多個城市建立了荒島圖書館。與此相反,部分民間公益圖書館因各種原因出現了停業甚至關門的境況。如昆明品言書館已不再營業,就連北京的籬苑書屋也被勒令停業。如何從現有的制約因素中走出來,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民間公益圖書館亟待解決的問題。
1.經費不足
公益性的圖書館是面向社會大眾且為其免費提供閱讀需求的,日常館內服務、圖書資源更新所需的資金也依靠社會力量提供支持。圖書館能否持續運營下去取決于外來資金是否到位。當資金缺乏,館藏資源更新不及時,相比剛開館的時候,人流量會越來越少,讀者不能持續性地進行知識積累,無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利用率低
民間公益圖書館在創建之初,因場地往往選擇在租金低的區域,加大了其他區域讀者到此閱讀的困難。如有全國最大公益圖書館之稱的石門逸邇閣圖書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易家渡鎮。逸邇閣書院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館內藏書、刊(實物)40多萬本、冊(件),包括:圖書30萬余種、期刊5萬多冊、珍貴歷史報紙1萬多份、其他文化特色刊物3萬多件,雖館藏資源豐富,卻只能接待300余名來賓,館藏資源的利用率較低。
3.服務不專業
民間公益圖書館的服務工作人員主要是以志愿者為主,并未經過系統的專業化培訓。雖然志愿者能夠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導覽服務,但對于館藏內的文獻加工整理、圖書的編目與登記、資料的分類與歸檔等方面的工作缺少管理經驗,不能為讀者提供快速、準確的查找并獲取信息資源。如杭州曉書館的日常運營都有志愿者參與,因其身系小“圍裙”,因而也被稱為“曉圍裙”。他們大多是良渚文化村的居民,包括一些平日工作僅僅在周末做公益的上班族、學生,以及爺爺奶奶,甚至有不同領域的專家。雖然志愿者來源于各行各業,年齡不一,但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來說志愿服務不具有持久性,不能很好地促進民間公益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
1.參與力量薄弱
民間公益圖書館主要是非政府組織、企業、社會團體以及個人創辦的。據“文化火種尋找之旅”網站,所收錄的417所公益性圖書館(2018年10月31日止)主要分布東部及中部地區,據統計80%是由個人創辦,20%源于企業、基金及其他社會組織。而個人創辦的圖書館存在規模小、資源少、讀者的需求得不到很好滿足的情況。
2.機制缺失
民間公益圖書館在創辦的過程中包括:募集資金、募集圖書、圖書館的選址等問題,都是圖書館相關人員自己解決的。它屬于體制外的圖書館,因此享受不到國家的優惠政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鑒于部分民間公益圖書館缺少相關法律的制約,在運營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適合廣大讀者閱讀的內容,如:籬苑書屋因收藏盜版書籍及大量露骨不適內容而被勒令停業。
為了促進民間公益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了解制約其發展的因素,從民間公益圖書館自身、社會大眾、國家政府等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策略。
1.“線上線下”的服務模式
隨著社交網絡的飛速發展,微博、微信已成為效率最高的推廣平臺,民間公益圖書館也應嘗試利用社交網絡為讀者提供多元服務。如杭州曉書館將線下與線上資源進行有機結合,線上:微博賬號和微信平臺用于發布近期活動信息及媒體報道。線下舉辦“伴讀者計劃”,不定期邀請知名作家、學者和藝術家們前來。作為曉書館的伴讀者,通過與讀者互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進行思想碰撞,從而促進社會的多樣化與和諧發展。
2.館藏資源的數字化
對于大型的民間公益圖書館來說,可以通過實行資源的數字化,將書籍的文字信息轉化成數字信息,更好地服務讀者。如北京雜書館,其圖書及紙質資料近百萬冊(件),其中名人信札手稿檔案大多是憑高曉松影響力收集整理的,在一般的公共圖書館難能一見,可見其珍貴。雖然如此,但紙質手稿易破損不易保存,如若將其數字化,可長久保存,且能夠供多人反復下載,分享給更多的讀者。
3.實現品牌化活動
圖書館品牌是指通過自己的某種獨特性,或是一定規模和館藏,或是某類信息產品、信息服務等,使自己在信息服務領域形成一種差別優勢,并在社會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贊譽度和認同感,從而建立起與眾不同、個性獨特的形象,在同行業中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品牌活動的樹立可以使讀者的閱讀有計劃性和持續性,通過活動可以使讀書變得豐富多彩,也可以使讀者的思想開拓新思路。如荒島圖書館的品牌活動—真人圖書館活動,已連續三年在22個省份30余個城市舉辦,有效提高了品牌認同感,促進了荒島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
民間公益圖書館持續運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創立者個人的資金、資源,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只有得到社會多方面認可和參與,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1.公共圖書館的參與
民間公益圖書館在尋求發展的時候,可以與當地的公共圖書館共商發展對策,實現合作。長期合作不僅有助于民間公益圖書館的持續發展也有助于公共圖書館的完善自身不足,建立良好的形象。與公共圖書館的合作也將會為圖書館事業的新發展帶來機遇。
2.社會大眾的參與
民間公益圖書館是面向社會大眾、滿足讀者需求的,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可以利用網絡來征求大眾的意見,分析讀者的需求,完善自身不足,為讀者提供多樣的閱讀體驗。
民間公益圖書館分散在全國各地,都是獨立運營的,他們相互之間缺乏聯系和溝通,應當加強彼此溝通,建立民間公益圖書館聯盟,促進民間公益圖書館與社會關系的和諧。此外,民間公益圖書館沒有相關法律保障其正常運營,需要引起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提交相關立法提案,推進立法程序,規范民間公益圖書館的行業標準以及行為規范,從而促進它們融入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民間公益圖書館的發展資金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應當為民間公益圖書館的發展設立專項資金,這是支持公共文化建設的表現之一。政府的資金補貼能夠激發他們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促進民間公益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中國圖書館事業乃至文化事業的發展來說,民間公益圖書館彌補了公共圖書館傳播缺點,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利于讀者形成良好的閱讀風尚,促進全民閱讀活動的更好發展。本文筆者是在民間公益圖書館發展現狀下,分析了制約民間公益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主觀與客觀的因素,提出開展多元化服務模式、促進多方力量的參與、完善相關政策支持的發展策略,以求為民間公益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