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2017年11月22日,鄭州市委十一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明確,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要取得卓越成效,就要做好文化這篇大文章,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可見,做好中原文化傳播工作,打造具有文化魅力的河南形象,對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至關重要,這也是中原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而且,文化傳播又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推手,對地方乃至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容忽視。
由此,本文基于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文化建設的要求,立足于河南地區深厚的中原文化沃土,運用傳播學中傳播內容及把關理論,探索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背景下,中原文化如何有效傳播的關鍵,也即是對中原文化傳播力的研究。
2002年7月,維亞康姆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石東在北京做主題演講《世界傳媒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提出“傳媒未來,內容為王”。他表示,中國的傳媒業一定要有創造內容的能力,反映中國的文化,才能取得成功。中原文化有效傳播更要關注內容,做好內容。縱觀當下的傳播環境,一方面,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融合已成趨勢,新的傳播手段不斷涌現,而自媒體傳播風頭正勁,對主流媒體形成了沖擊之勢。可以說,傳播環境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另一方面,伴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實現,尤其是依托手機終端實現隨時、隨地傳播的微博、微信、直播平臺等自媒體,使得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主體之間的知識鴻溝勢必影響到傳播效果。
在此情況下,中原文化的傳播問題多多,其中在傳播內容方面表現為:
2018年4月13日,《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活動形象片》在中國外交部藍廳正式亮相,短短八分鐘,厚重河南、活力河南、文化河南、國際河南讓世界折腰。該形象宣傳片內容涵蓋了中原文化里的中華根文化、漢字文化、飲食文化、人文地理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戲曲文化等。然而,濃縮的八分鐘難以概括全部中原文化,而且對文化的介紹也是一帶而過,對內容不熟悉、不了解的人看來,無非是浮光掠影。也許,類似的傳播因平臺之高、之重要,在中原文化傳播上的確可以充分吸引外界目光,但往深入去,中原文化還應該通過傳播讓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對中原文化做到深入、細致的了解,才能產生深遠影響。此外,在該類宣傳傳播中,關于“新河南”的介紹,除了便捷的交通優勢、國際一流的貨運樞紐、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建筑、年輕朝氣的面孔之外,關于河南新的文化創新很是泛泛,比如道家文化的新發展、少林寺嵩山文化的國際化傳播、豫劇文化內容和方式的創新等等,并沒有充分展示。
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提及河南,提及中原文化,通常都是黃帝故里、嵩山少林、洛陽牡丹、龍門石窟、清明上河園、豫劇、燴面、太極、功夫等,然后關于黃帝故里的歷史、禪宗少林的淵源、清明上河圖的價值意義、太極陰陽的奧義等,又很少人深入了解,對一些和現代生產生活聯系并不緊密的技藝、技能,如造紙、制瓷等更是知之甚少。這一方面說明中原文化在傳播上已經初步具有品牌意識,另一方面也說明,相較于內涵豐富、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整體而言,傳播內容較為分散、淺顯,品牌塑造依舊過于單薄,也未形成系統的品牌鏈。以2015年亮相于紐約時代廣場、以“中” “和” “糧” “商”為主題的河南形象宣傳片《世界,由此東望》為例,其中展示了常規的黃河、少林寺、龍門石窟、太極拳、豫劇、燴面、漢字之外,另展示了老子故里、觀星臺、中醫、汴秀等優秀中原特色文化。可見,類似的傳播在內容上的差異,可能也會使部分受眾產生中原文化到底是什么的疑問;此外,如果僅依靠一些表象、圖片式的傳播,而不能在后續對中原文化內容進行系統傳播,或者對其相關的衍生文化的傳播,則可能會產生兩個走向:了解中原文化內容的受眾來說,能加深認知,產生較好的傳播效果;而對中原文化一知半解甚至依靠這些片段、圖片式傳播來獲知信息的受眾來說,可能就是一次走馬觀花式的觀看,收效甚微。綜上,因傳播在內容和深度上的差異,不同受眾之間對中原文化認知的“知溝”將會逐漸加大。
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要實現中原文化廣泛、深入傳播,并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并非易事。因此,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戰略大背景下,中原文化傳播更要強調“內容為王”,注重內容。而且,當前傳播環境更加開放、包容,傳播渠道、傳播手段多樣化,傳播主體也不再受限,政府、企業、集團、個人,都可能成為傳播主體。所以,強調“內容為王”,就是要充分考慮傳播環境,根據不同的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選擇相應的傳播內容以及傳播內容的呈現方式。換句話說,中原文化傳播要認真做好傳播內容,并對內容的進行嚴格篩選、把關,這是中原文化傳播實現有效傳播的“必由之路”,也是充分發揮中原文化傳播力的出路。
當前,傳播渠道和傳播手段的拓展、豐富,在便利中原文化的傳播的同時,對傳播內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信息爆炸時代,傳播何種內容才能吸引受眾眼球,博得受眾關注,進而吸引受眾主動了解、學習,從而真正實現對一種文化的系統認知,形成品牌效應,值得深思。
這就需要打造中原文化系列品牌。不僅要做成品牌,還要系統、全面地對關聯文化進行多渠道、全方位的傳播,將品牌文化從內涵到外延,從源頭到現狀,詳細梳理,最終形成一種文化體系,中原文化傳播才能“出奇效”。比如,由政府組織、科研機構主持,面向河南省內外征集關于能夠代表河南地區中原文化的標志性要素,如黃帝故里、禪宗少林、龍門石窟、開封古城、殷墟甲骨、豫劇等系列官方文化品牌;之后,政府主導,媒體、受眾參與,借助各種傳播渠道、活動,圍繞評選出的官方文化品牌,推出系列活動,大力展開宣傳報道,如品牌文化年、每一年度的文化節、文化公益活動、文化進社區、文化下鄉,等等,將品牌文化傳播做深入、透徹,達成一種社會共識。
中原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將中原文化內容傾注到具體的實物、產業上,是發揮中原文化傳播力的有力舉措。這一舉措可由不同的傳播主體來推動,如中原文化孕育地的地方政府、某文化旅游集團或公司甚至個人。圍繞地方文化品牌,政府部門可以大力建設各類文化設施,舉辦文化活動,宣傳推廣文化產品等;文化旅游公司可以投資興建文化產業園或文化旅游景區、休閑度假區、文化長廊或文化小鎮等;個人借助多種傳播平臺,通過微信、微博發布,視頻直播等方式,還原文化內容,展示文化魅力,展現地方文化特色等。以上傳播主體,發揮各自優勢整合媒介資源,將中原文化從抽象化的概念、精神轉化為實物,更能起到對中原文化的長期、有效傳播。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1947年)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曾提出過“把關人”理論,認為傳播者會不自覺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視角對信息進行篩選、過濾,也就是“把關”。盡管隨著網絡媒體和自媒體地位和影響的不斷上升,傳統意義上的“把關”逐漸被削弱,但不管是以政府為主體的官方宣傳(官網、官方公眾號、官方活動等),還是媒體(包括傳統媒體以及新浪、網易等主流網絡媒體)傳播,乃至個人傳播活動,都對傳播內容依舊存在著把關行為。這一“把關”行為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中原文化的傳播。尤其是對政府和媒體而言,有計劃、有目的地對中原文化內容進行篩選、過濾,然后進行傾向性傳播,更便于實現中原文化的有效傳播。
對中原文化內容把關,也是新時代新聞輿論觀的必然要求。2016年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指出,新聞工作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尤其是處于信息大爆炸的當下,受眾對信息的接收更加方便、快捷,而大量信息的涌入也會對其思想認知和價值觀產生巨大沖擊。政府和媒體如果不能做好適當地把控和監督,不能堅守原則和底線,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嚴重后果,危及社會安全和穩定。對待中原文化傳播也一樣。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曾指出,中原地區是“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傳承弘揚中原文化……打造文化創新發展區。”可見,中原文化既要傳承更要創新。在上文所提及的兩則河南形象宣傳片中,中原文化傳承得到大量展現,但創新之處卻并未有實質突破。事實上,不管是禪宗少林借助互聯網優勢的國際傳播,還是道家文化中“無為而為”思想對當下社會人們創造力的提倡和保護,乃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思想對和諧社會的貢獻,墨家“兼愛、非攻”主張對國際社會、國內和諧社會的可取之處,甚至豫劇唱腔的突破、燴面等飲食文化的開拓,等等,都是中原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合創新。類似中原文化與當代社會中的創新融合亮點,政府、媒體乃至個人,在實踐中都應該大力宣傳、推廣,建立起專業化、系統化的傳播渠道、傳播模式,這也更符合當下“萬眾創新”的理念。
總之,在對中原文化傳統內容的創新進行深挖之余,代表著新河南、新中原形象的,新的文化創新點也應該積極發掘,大力傳播。當然,這還需要行業專家通過對河南地區新問題、新形勢、新情況進行深入研究、總結提煉,挖掘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內容,并大力宣傳、傳播。這是一條任重而道遠的路徑,也是中原文化勃發出持久影響力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