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雷 劉 萍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8)
由于就業崗位的能力需求,以及作為《建筑施工技術》、《平法鋼筋翻樣與下料》等后續課程的基礎,《建筑力學與結構基礎》這門課程一直是高職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以下簡稱高職工管專業)的專業必修課。近年來,總課時逐步縮減是高職各類專業教學標準的變化趨勢之一。同時,還需要增加反映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新內容甚至是新課程。以上兩個原因造成課程體系中原有課程必須要縮減課時。因此,優化精簡教學內容、縮減課時成為高職工管專業《建筑力學與結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如何做到“減時增質]”的前提下,優化精簡教學內容、縮減課時,應該從這門課程和學生的特點出發,理清思路。
1.高職教育具有明確的職業定向性, “以就業為導向”是高職教育的基本原則。因此,決定《建筑力學與結構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第一要素是就業崗位的能力需求,其次是滿足后續課程的需要。與《建筑力學與結構基礎》課程相關的,高職工管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的能力要求有:掌握常用結構構件的受力分析方法及內力計算;掌握基本構件的設計知識及承載力驗算;熟悉結構設計的程序與一般方法;具備對施工中一般結構問題的認知和處理能力;具備獲取該課程相關新知識的自學能力。
2.高職建設工程管理與建筑施工技術兩個專業教學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重在管理,后者重在技術。因此,相比建筑施工技術專業,工管專業所需要學習的力學與結構相關知識更精簡。因此,體現在相關課程設置上,工管專業往往將《建筑力學》和《建筑結構》兩門課程合為《建筑力學與結構基礎》一門課程,同時總的課時量也相對較少。
3.建設工程管理工作需要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高職工管專業培養的人才主要是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4]。具體而言,就是培養建筑施工一線的管理人才,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結構設計能力只要能滿足施工管理的要求即可。因此,對于高職工管專業學生,力學與結構的相關知識要學,但是不必要學那么多、那么深。這就要求課程設置和教學中淡化理論知識的嚴密性與系統性,強化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和針對性[3。將教授理論知識和培養實踐能力結合起來,緊扣滿足就業崗位的能力需求這一根本原則,在理論知識“必須”、“夠用”前提下,增加實踐性教學的比重,使學生具備對施工中一般結構問題進行認知和處理的能力、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以及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3]。
目前高職院校生源主要來自于高考成績未達到本科錄取分數線的高考考生,其次是單獨招生考試錄取與對口中職學??荚囦浫〉目忌?。這三類生源的一個共同特點是質量不高,這一點也是下述學生特點的根源。
1.基礎知識較差。比如,當講到力的分解和合成時,很多學生反映聽不懂,原因居然是這些學生對最常用的正弦、余弦等三角函數很陌生;再比如,對于如何求圓形的面積,很多學生只知道以半徑為參數的計算公式,換成直徑就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了。
2.動手實踐能力強,尤其對涉及計算機操作的實踐內容感興趣。但見到計算公式就頭痛,對純理論知識的學習非常抵觸。例如,當講授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單筋矩形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的內容時,如果按照常規的“破壞特征(少筋、適筋、超筋)-基本假定-計算簡圖-基本計算公式-適用條件”順序來講授的話,講到基本假定或計算簡圖的時候,很多學生已經放棄聽講了。但是如果直接教學生如何運用基本計算公式應對常見的幾種計算情況,然后通過一定的練習來提高正確度和熟練度,這樣的效果更好。如果能利用計算機軟件實現只要輸入相應參數就能進行自動計算得出正確結果的話,學生就更樂于接受。
3.學習積極性較差。學習積極性較差主要表現在,大多數學生課余時間完全沒有到教室自習的習慣,如果教師不布置任務或作業,這些學生就不會主動預習,也不會自覺復習。即使布置了作業,很多學生的作業基本靠抄襲。對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一些互動環節,反應遲鈍、麻木。而且,部分學生對于學習異常懶惰,缺乏恒心和耐心,學習中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不想再繼續學后續的內容。這些因素綜合起來,還會導致學生即使上次課聽懂了,下次課就會忘得一干二凈,造成后續課程聽課難、作業更難、厭學情緒更加嚴重的惡性循環。
4.對于高職學生,力學與結構的理論知識難理解,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事實。即使本科院校的學生,建筑類專業相關課程的課時量多得多,也難以做到在課堂上把老師講的內容百分之百理解。甚至有些當時認為正確的理解實際上卻是錯誤的,必須通過課后復習和大量的練習,甚至是工作中不斷的反復應用才能逐漸理解或糾正錯誤認知。因此,知識和技能如果能理解固然好,因為可以進行更靈活更具有創造性的應用;但是,很多工作實踐的結果告訴我們,即使知識和技能不理解,照樣能應用,照樣可以進行后續的學習。
綜合以上課程特點和學生特點的分析,不難看出,對于高職工管專業《建筑力學與結構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理論知識講多了沒用,學生也學不進,學了不會應用同樣不滿足就業崗位的能力需求。因此,該門課程教學新思路總的原則是:把理論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精簡、縮減課時,并相應增加學生更感興趣的知識應用的實訓內容。具體做法分析總結如下:
1.根據“強化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和針對性”這一課程特點和“強實操、弱理論”這一學生特點,將傳統理論課程轉變為以實訓為主的課程。具體到課程教學設計方面,就是以兩個具體的結構設計實訓任務為線索,按照真實的結構設計步驟一步步展開,教師按步驟一步步教授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按步驟一步步練習,最后以學生按照要求完成實訓任務為結束。這樣的課程教學設計有三個好處:一是學生在學習之初就明確自己要做什么,目標明確;二是不僅能準確做到理論知識的“必須”、“夠用”,且更貼合知識與技能應用的實際情境,真正做到“減時增質”;三是通過增加學生的實訓練習,不僅增強了學生所學知識的應用性,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在兩個結構設計實訓任務的內容選擇上,主要考慮就業崗位的能力需求這一課程特點。第一個任務是模擬鋼筋混凝土樓板底模支持體系的白卡紙結構模型設計與制作,第二個任務是簡易鋼筋混凝土車棚結構設計。兩個結構設計實訓任務的主要區別是:第一個任務到第二個任務是一個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相比第一個任務,第二個任務與真實的結構設計要求更吻合。例如,第一個任務不考慮荷載組合,而第二個任務就需要按照規范要求區分恒載和活載并進行荷載組合。另外,第一個結構設計實訓任務中還包含有模型制作與加載實驗的內容,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完成,不占用正常課時。通過模型的制作與加載實驗,不僅可以檢驗理論設計的正確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對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積極性也有促進作用。
3.針對高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強和學習積極性差這兩個有一定關聯的特點,在結構設計實訓任務的具體實施方面,都是按照結構設計三大基本步驟即計算模型簡化、受力分析和內力計算、構件強度和穩定計算來進行。每一個大的步驟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分解成很多小的環節,每個小的環節講完后馬上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這種邊學邊練、學完馬上練習的模式,既充分發揚了高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強的優點,又能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且讓他們通過不斷的小進步積累信心,從而形成越學越有信心、越學越想學的良性循環。同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真正明白“知識和技能不理解,照樣能應用”的道理。
4.隨著計算機軟件應用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得以用計算機來承擔大量重復繁瑣的計算與分析工作,工作效率和質量有了極大的提高。因此,相關專業軟件的應用成為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此現象正好可以結合高職學生對計算機感興趣的特點,在教學內容中創新性地引入相關專業軟件的學習與實操。例如,可以教學生利用Excel軟件編制自動計算表格進行大量重復繁瑣的構件強度計算,還可以教學生用結構力學求解器軟件進行超靜定結構的受力分析和內力計算。這樣不僅更加符合就業崗位能力的需求,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實訓教學過程中,針對高職學生學習積極性差的特點,同時為了達到精簡內容、縮減課時的目的,應該做到重點突出,知識和技能“必須”、“夠用”。具體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1)課堂上按照實訓任務實施的步驟重點教授完成任務必須用到的基礎知識和一般技能,用不到但又比較重要的知識,可以只講概念留下線索,然后通過課后發布參考讀物或提供相應課程資源供學生課后自學。例如,第一個結構設計實訓任務實施過程中,在講授結構計算模型簡化中結點和支座簡化的相關知識時,只講鉸支座(固定和滑動)、固定支座、鉸結點及對應的約束反力,其它支座和對應約束反力,利用網絡課程資源庫,通過發布任務的形式,讓學生課后自學、練習及討論。再比如,對于結構體系的內力計算方法,只講授簡單靜定結構的內力計算方法,常用超靜定結構的內力計算方法(位移法、力法和力矩分配法),只做簡單介紹,并在網絡課程資源庫提供相關資料供學生課后自行閱讀自學。而第二個結構設計實訓任務所涉及的超靜定結構的內力計算,則教授學生使用結構力學求解器軟件來完成。上述做法既不占用寶貴的正常授課課時,又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
(2)利用網絡課程資源庫,通過發布任務的形式,加強重要知識與技能的課前預習和課后練習。例如,進行簡單靜定結構的內力計算既是《建筑力學與結構基礎》這門課程最重要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該門課程對應的就業崗位內力需求中最重要的一項。僅僅是第一個結構設計實訓任務所涉及的練習量遠遠不夠,因此有必要通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后加強練習,以達到一定的熟練度。
(3)教學過程中還是避免不了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建筑力學與結構基礎》這門課程的理論知識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確實比較抽象和復雜。為了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多采用包含豐富圖片、視頻等更生動形象、學生更樂于接受的多媒體教學資源,還可以帶學生去參觀相關的具體工程實物。
筆者近幾年在本校工管專業的《建筑力學與結構基礎》課程教學中,按照以上思路做了大量實踐和嘗試。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以及完成實訓任務的情況看,在“減時增質”以及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等方面確實有好的效果,但還有很多具體的教學細節有待完善和改進。本人目前正在根據教學實踐情況不斷完善對應的課程教學標準。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2]李曉楓.從《建筑力學與結構》教學改革談學生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技信息,2007(10)
[3]李克彬.高職工民建《建筑結構》課程的教學改革[J].高教論壇,2004(12)
[4]胡興福.建筑結構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