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華
【摘 要】普基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對地區文化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科普工作的積極性,發揮社會科普資源的作用。在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實施推動下,三地科普基地的資源優化和共享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區域科普基地資源的共享優化,對但是科普基地進行系統梳理基礎上,提出推動京津冀科普基地資源利用與優化的意見與對策。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科普基地;資源利用;資源優化
中圖分類號: J9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2-0024-002
【Abstract】At the base of the effective use of resources have a vital role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 to fully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ocial various aspects the popular science work, and play the role of social science resource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 strategy, the resource optimization and sharing of the three sites are the key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optimiza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popular science base of resources sharing, but the popular science base for system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put forward to promote beijing-tianjin-hebei science base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advice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Beijing-tianjin-hebei cooperation;Popular science base;Resource utilization;Resource optimization
1 京津冀科普基地現狀
1.1 北京市科普基地
作為首都,北京市的科普基地較其他省市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來看,均居全國領先的地位。“國務院2016年9月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后,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而科學技術普及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截至目前,北京市啟動科普基地命名已十年,實現了科普基地建設常態化、管理規范化,形成了政府、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機構、社會團體等多方參與科普的良好局面,建好科普基地,對于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發揮首都核心功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截至2017年,北京市科普基地達371家,包括科普教育基地313家,科普培訓基地10家,科普傳媒基地31家,科普研發基地17家,逐步形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互為補充,“綜合性與行業性”協調發展,既面向社會公眾又面向目標人群,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科普基地發展體系。
1.2 天津科普基地
(1)場館基本情況方面
天津的科普基地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政府投入的大量資金,規模普遍比較大。展區更加注重傳播知識與趣味性的結合,寓教于樂。而且場館內引進現代高新技術如VR,AR設備,提高了整個場館傳播知識,吸引參觀者的能力和水平。注重親身體驗,使參觀者在體驗中學習,提升自身的科普能力和水平。
(2)宣傳方面
天津市的科普基地在宣傳方面投入很大,線下以傳統媒體為主,主要是發放宣傳手冊,而且,宣傳手冊種類眾多,內容豐富,更新快;線上依靠新媒體網絡,開通官方微信、微博,與電視臺合作,通過電視上演示,講解向更多的人傳播科普知識,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3)游客方面
天津市的科普基地在吸引游客方面除了與中小學合作,組織學生前來參觀之外,還與旅行社合作,推出旅游線路,更好的利用了科普之旅提高自身的影響力。此外,他們還舉辦夏令營活動,在節假日吸引更多的學生前來參觀學習。
(4)接待能力方面
天津市科普基地基本上都與高校進行合作,為高校培養了眾多優秀的講解員,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高校提供的學生成為工作人員,提高了基地的接待能力,達到了互利互贏的效果。
(5)科普活動方面
天津的科普基地經常舉辦類型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除對中小學生進行科普外,還舉辦科普進社區活動,向全民科普邁進;在各個節假日舉辦針對性的科普活動,既豐富了人們的假期生活,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使基地的科普資源的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與電視臺合作,積極參展,為觀眾呈現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了基地的影響力。
1.3 河北省科普基地
河北省內的科普基地多為高校博物館和與高校長期合作,鮮有與其它科普基地進行館館合作模式。而科普活動綜合資源共享模式主要有科技場館與學校科學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科技館活動進校園模式等,在館內設備上,館內采用電子自動解說儀器,引導游客通過親自動手操作來探索科學與技術的魅力,這些設備采用科技創新,增加了科普的趣味性;在宣傳方面,省內各館均有官網,官網更新近期舉辦的科普活動和一些政策上的變動,并在線上線下進行宣傳,舉辦臨時展覽和巡回展覽進行場館宣傳和科普宣傳。此外,河北省部分場館內展陳設計單一,部分展板介紹內容枯燥,在展陳設計需借鑒優秀的科普基地進行創新。
2 協同下的京津冀科普資源利用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北方最發達的經濟區和最大的產業密集區,具有地理位置佳,經濟基礎好,科技力量強等多方面的優勢。近年來,京津冀地區在科普方面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科普資源利用方面實現了一定的協同性,正逐步擴大三地合作深度和廣度。
2.1 在宣傳方面
京津冀科普資源利用宣傳方式均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線下包括圖文并茂的宣傳冊,多種多樣的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與旅行社合作加入旅游線路,與館校合作以及為了響應社會熱點而開展的臨時展。其中北京天文館與中國天文學會聯合主辦《天文愛好者》雜志為特色宣傳方式,雜志吸引眾多天文愛好者來館參觀。線上主要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微博定時更新推送館內新聞、媒體報道、熱點專題等館內實時信息及與館相關的政策法規以提升場館知名度。北京科普基地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與央視媒體、網絡公司展開網絡直播來吸引大眾眼球。天津和河北宣傳方式側重于傳統媒體,線上信息更新慢,臨時展數量較少。
2.2 在游客方面
京津冀科普基地均面向全體民眾,其中中小學生占游客比重大,游客來源多為本省市居民、旅行社、夏令營等。科普基地人流量淡季、旺季分明,平均日人流量為上千人。場館在周末、節假日以及場館舉辦重大活動時參觀人數達到高峰期,接待方法方面,通常場館會采取限流,分批進入等方式限制人流量;后臺技術保障方面,設備維護部門針對劇場設備負荷大的特點,利用前期空閑時間對其進行了整體的檢修和維護,加大巡查力度,確保所有設備處于穩定運行狀態;
2.3 參觀服務方面
科普基地展教部門與參觀團體提前對接,完善接待方案,有效提升團體接待效果;人員保障方面,加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訓力度,為觀眾提供場館信息服務和講解服務。同時對志愿者規范管理,定崗定責,著力提升場館服務水平。但是由于北京的首都特性,場館人流量遠大于津冀,在高峰期時體現尤為明顯,場館就會不可避免的出現秩序較亂的現象。游客對各個場館布局、展品、服務較為滿意,兼具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的場館更容易獲得游客的好評。
2.4 科普活動方面
京津冀三地科普基地積極參加每年的“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活動以及各地組織的“科技周”、“科技節”等大型科普宣傳活動,在活動期間與媒體、當地學校合作,活動中社會公眾獲得了學習平臺以及與專家、學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臨時展緊跟科技最前沿,臨時展的開展加速科普進程,但是在中小型館開展較少。科普活動合作單位大多是本省市單位,三地科普基地聯手舉辦科普活動存在一定困難,不能充分進行交流合作。
3 京津冀科普基地資源利用優化建議
3.1 深化京津冀對科普資源共享的認識
目前,京津冀地區社會各界對科普資源共享建設的理解已漸漸落實到實際工作當中,但科普資源共享意識不強,科普共享工作僅停留在表面工作,沒有深入落實真正意義上的共享,這直接影響到科普工作的方向和深入落實。經過近10年的科普之旅建設,應進一步加強對科普資源共享的理論研究,為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及指導。通過組織研究、研討、交流等學習活動,深入開展京津冀科普交流與合作,深化三地各級科普組織機構管理者對科普資源共享的認識和理解,使廣大科普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充分認識到科普資源共享對于科普資源建設整體規劃戰略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到資源共享的根本原則是互惠,目的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開發成本,核心任務是建立共享機制,進而促進京津冀科普工作全面開展。
3.2 加強對公共科普資源共享的政策引導
在目前的科普資源共享環境及現行管理體制下,資源共享最直接的挑戰是資源共享意愿不強烈、現有政策引導力度不足,社會化協作力度不夠。解決好這個問題對全面開展科普教育工作非常關鍵。科普資源共享涉及不同行業、不同系統、不同部門等諸多機構,而且,對擁有科普資源的不同系統、不同部門的機構而言,科普工作的份量在其職責要求中差異性很大,對科普資源需求的迫切程度也很不同,僅靠社會責任感、投入公益的覺悟性,難以有成效地運行復雜的資源共享活動。必須以更有效的政策規定引導,從而推進科普資源共享工作的開展,應該建立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協調機制,加強對公共科普資源共享的政策引導,以國家層次的法規來確定公共財政投入形成的科普資源的共享義務。
3.3 加強科普基地基礎設備設施建設
科普基地設備的完善是科普效果得到充分展現的基礎,是游客體味科普魅力時寓教于樂的手段。因此,應該加強科普場館設備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布局和結構,推動地市級邊區和地市級科普基礎設施的建設,縮小地區差距。在科普普及發展的進程中,各科普基地已經大量引用科技設備來更加便捷準確的闡明科學與技術,而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游客的科學素質已經提高一個層次,對科普需求已有深度,游客通過自主參與和動手實踐直接獲取相關的科普知識,而這些科技性設備的引用,可以激發游客對科學與技術的好奇心和新鮮感,達到更大的科普效果。
3.4 提升科普服務的能力和質量
近年來,京津冀的科普內容出現“低幼化”,科普服務面向人群主要是中小學生,很難滿足在大齡社會人士的科普需求。而科普資源共享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因此,科普資源共享系統的建設應當立足于需求,在需求牽引下有針對性地整合集成資源,切實滿足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科普需求,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資源開發和服務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普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波.網絡時代的資源共享[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2]李峰,張貴,李洪敏.京津冀科技資源共享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9).
[3]楊萍,李輝,張玉娟,等.北京市科普基地開放服務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J].科協論壇,2014.11.
[4]丁剛,吳華剛.我國典型地區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的成功經驗概述[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2011,12(4).
[5]陳濤.淺析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的現狀及發展路徑[J].科技展望,2016,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