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紅星 友達
“大數據、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為公正司法、效能司法建設蓄積了新動能。”在聆聽了兩高工作報告之后,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袁友方注意到,兩院報告均提到積極推動司法體制改革與科技信息化深度融合,要著力打造智慧審判、信息監督。

圖 /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 袁友方
袁友方說,兩份報告充分體現了檢法兩院堅定的政治立場、強烈的責任擔當、積極的創新精神、深厚的為民情懷。一是突出了政治擔當。始終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緊圍繞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充分發揮法律監督和審判職能,扎實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有力服務新時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切實做到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二是突出了改革創新。“兩院”堅決落實中央部署,堅持問題導向,蹄疾步穩推進司法改革。以司法體制改革為總任務,在司法責任制改革、人民監督員陪審員制度改革、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改革、立案登記制度改革、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改革、矛盾多元化解機制建設等多個領域持續發力、聚焦攻堅。特別是大數據、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推動司法體制改革與科技信息化深度融合,著力打造智慧審判、信息監督,為公正司法、效能司法建設蓄積了新動能。三是突出了司法為民。過去五年的工作,緊緊圍繞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主線,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司法需求,在突出犯罪打擊整治、企業司法保護、民事行政訴訟監督、人權司法保障、執行難問題的破解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年工作部署,主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著力解決熱點難點問題,特別掃黑除惡、反腐敗斗爭、嚴懲黃賭毒電信詐騙犯罪、司法公開、自身隊伍建設等工作,積極回應了全社會的關切,始終貫徹了“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深入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針對司法工作,袁友方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部署建立完善行政執法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確保這個部署落到實處,關鍵是要打造一個貫通公安、檢察、法院三家的刑事司法工作平臺。近年來,公安機關大力推進執法規范化、信息化建設,按照“三統一”的模式,對刑事案件實行統一受理立案、統一審核把關、統一移送檢法機關,并通過升級執法辦案系統,所有執法辦案在一個平臺操作,實現了執法行為流程化、執法數據標準化、執法監督網絡化。我們迫切希望與檢法機關一起努力,破除信息壁壘、統一數據標準、規范工作流程,建成集信息錄入儲存、查詢流轉、統計分析、預警監督等功能于一體的刑事司法工作平臺,著力破解刑事司法銜接信息封閉、流轉單向、監督滯后的現狀。有三項具體工作需要共同推進:一是抓住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契機,加快構建以刑事證據標準為核心的刑事司法數據標準體系,確保進入平臺數據的一致性;二是按照統一的技術邏輯,在保持各自信息系統構建不變的基礎上,對三家現有的刑事司法信息系統優化改造,確保平臺兼容所有系統;三是根據刑事訴訟法對各自職責的規定,開發案件線索、執法信息移送、受理、審查、決定、監督等工作流程和功能模塊,全面實現網上移送、網上辦理、網上監督。今后,檢察機關監督公安辦案,就不需向每個派出所派駐工作人員了,完全可以通過網上流程實現。
效能與公正,始終是司法工作的目標追求。特別是隨著民商事案件快速增長,占法院案件總數比超過85%,老百姓對提升司法效能、保障司法公平的渴盼越來越迫切,倒逼審判工作提質增效、改革轉型。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通過部署開展智慧法院建設,推動了審判質效的提升。建議在此基礎上,統籌建設一個全國法院審判案件數據資源庫,統一設定案件數據標簽,歸集整合所有案件信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開發對海量案件數據深度學習研究模型,完善對案件事實、爭議焦點、法律適用的類腦智能推理機制,用大數據給所有審判畫出相同的“一把尺”:一是能夠有效滿足辦案人員對法律、案例、專業知識的精準化需求,以智能提效能;二是能夠有力推進類案同判和量刑規范化,預防和減少同案不同判、不同罰的問題;三是能夠讓當事人對裁判結果形成理性預期,有助于將更多訴訟引入訴前調解,整體上實現廣范圍、更深層次維護公平正義。
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尤其是非法集資案件,涉案金額大、涉眾人數多、社會影響廣、案后社會矛盾復雜,極其容易引發不穩定因素。積極防范應對非法集資等涉眾型經濟犯罪引發的社會風險,是各政法機關共同的一項重要職責。從目前形勢來看,公安機關面臨的壓力非常大。如果全部憑公安機關以刑事打擊的方式來處置,必將激化社會矛盾、加劇社會風險、影響社會和諧。事實上,在量多面廣的非法集資犯罪面前,公安機關也只能是防不勝防、打不勝打。引發非法集資的表現方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虛構一個項目欺騙投資者出資,相當于詐騙,致使集資者無法獲利;另一類是規劃啟動了項目,再開展集資,但由于外部市場等因素影響,項目無法往下發展,導致不能向投資者兌現利益。面對當前非法集資造成的繁多社會矛盾,我們在處置過程中,應當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把打擊犯罪與化解風險、維護穩定統籌起來,轉變過去坐堂辦案、坐等審判的模式,主動研究、主動作為。關鍵是要理清查明集資的原由,并加以區別對待、分類處置,對前面講到的第一類非法集資犯罪,必須予以堅決打擊;對第二類非法集資犯罪,法院要積極引導進入民事糾紛領域,積極調解處置。從諸多西方國家和我國司法實踐來看,進入訴訟程序的矛盾糾紛只有20%,余下80%的是通過訴前調解實現的。在非法集資犯罪處置上也應當堅持這個原理,從而更加有力有效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