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配豪 / 通訊員 葉倩文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片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最新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是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近日,記者來到浙江天臺縣平橋鎮走訪了幾個村莊,切身感受到了各村兩委班子在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探索。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貫徹十九大精神,引導各界青年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高創業興業能力,臺州市掀起了“青年鄉村創業創新”的熱潮。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臺州新青年也提出了新目標和新行動。”團市委書記盧小春介紹,臺州將以“產業興旺”為基礎,夯實陣地建設,筑好新青年鄉村振興“大本營”;以“生活富裕”為核心,樹立示范引領,培養新青年鄉村振興“領頭雁”;以“生態宜居”為目標,深化品牌塑造,打造新青年鄉村振興“新名片”;以“鄉風文明”為引領,營造良好氛圍,構造新青年鄉村振興“發聲器”。

圖 / 黨員示范欄
平橋鎮溪頭王村的年輕人——王逢祥就是“新青年”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為了在鄉村推廣閱讀,努力提升村民生活品質,他放棄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農村老家,創辦了一家公益書屋——逢祥書屋。
王逢祥說:“這個想法是2015年產生的,通過一年多的學習考察以后,2016年9月份開始裝修,10月1日開放。”
今年34歲的王逢祥,以前在杭州做小生意,平時喜歡旅游、喜歡看書。在一次旅行中,王逢祥住的青年旅舍,有個閱讀的空間,環境非常好,這讓他想到,如果家里的村民都能在這樣的環境下閱讀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隨后在江蘇常州的一次旅行中,他來到一家24小時書店,跟朋友一起看書,王逢祥就想在家鄉為村民打造這樣一個環境好的公益書屋。
說干就干,王逢祥就用自己家的房子,辦起了公益書屋。這間書屋目前已收藏各類書籍5000冊,24小時免費向公眾開放。
逢祥書屋就在平橋鎮溪頭王村,基本保持了房子的原來面貌,增加了原木色的書架,從一樓一直延續到二樓,不同亮度的燈,營造了非常好的閱讀氛圍。而書桌、椅子都是由舊門板、舊柜子改造而成,與整個書屋融為一體,獨具特色。
夜幕降臨,小山村燈光次第亮起。晚飯后,三五個村民、小孩不約而同來到逢祥書屋。主人不在,他們熟門熟路地推門、開燈、落座、看書。
書屋建起之日,王逢祥以特殊的方式建立與讀者的誠信關系。在書屋入口,放著一本借閱登記簿,上面留有許多讀者自行登記的借閱信息。他說:“書屋是大家的,無人看管,我就是要讓讀者有在家閱讀的感覺,在這里享受愉快的閱讀體驗。”
最濃不過家鄉情,最親不過家鄉人。平橋鎮歷史文化厚沃,鄉賢文化突出。近年來,該鎮不斷搭建共建家鄉的平臺,促引鄉賢回歸、資金回流、項目落地,為平橋小城市的騰飛提供新動能。
2014年,在得知村里要建農村文化禮堂后,身為浙江得威德公司董事長的吳小兵首先提出要捐款22萬元,在他的帶動下,一個只有190戶、600余人的小村莊在短短幾日內籌集到了140余萬元,隨后建成了700余平方米的農村文化禮堂。
于是,嘗到甜頭的上大吳村迅速建起了鄉賢QQ群、微信群,制作鄉賢通訊錄,定期召開鄉賢聯誼會、茶話會等,搭建家鄉與鄉賢、鄉賢與鄉賢之間溝通的橋梁。3年時間,1000余平方米的村綜合樓、700余平方米的體育文化館、市級居家養老中心、市級健身廣場、2000平方米的通村綠化帶……這個小村莊的每一次美麗蝶變都凝聚著當地鄉賢們的心血和汗水。今年,該村鄉賢又自愿捐資100多萬元用于美麗鄉村建設啟動資金。
上大吳村的蛻變在平橋不是個例,如今,越來越多的鄉賢參與到新農村建設、農村環境革命、全域大花園建設中,成為該鎮農村發展的重要助推器。“我鎮高度重視鄉賢回歸項目,村級重點項目由鎮領導包干抓落實,確保鄉賢投得放心。”平橋鎮黨委書記陳立構如是說。
浙江東一鋁型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注冊資金5100萬元,是一家專業從事節能型鋁型材研發、設計,鋁制品加工銷售的綜合性大型民營企業。說起回家創業的原因,姚振東感慨道:“年少就離家,總想回家鄉做點什么。”近幾年,姚振東生意越做越大,回家創業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恰逢當時浙江省政府大力號召“浙商回歸”,便搭上了這趟列車,回家創業。
投資興業、帶動就業,讓好項目造福家鄉百姓,這就是姚振東對家鄉愛的表達。如今,父親的回報桑梓之情也深深感染了兒子,姚振東的兒子姚騰超大學一畢業就回到了家鄉,接手項目建設和現場執行,與這個年輕的企業共同成長。
“這兩年,政府為我們這些‘浙商回歸’項目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項目建設總體很順利。”姚騰超說道。的確,鄉賢回歸除了濃濃的鄉情,更需要貼心的政策和優質的服務,東一鋁型材項目建設只是平橋鄉賢回歸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平橋鎮積極響應“最多跑一次”政策,主動為企業提供“媽媽式”服務,全面優化發展環境,激發鄉賢回歸干事創業的熱情。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平橋搶抓機遇、實干爭先、創新創業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走出去艱苦創業,如今,通過鄉愁、鄉情、文化又感召著一批又一批鄉賢能人走回來反哺家鄉的建設,匯集成了推動平橋發展的強大動力。
小城鎮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是城與鄉之間的“紐帶”,在統籌城鄉發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平橋鎮立足全國中心鎮建設示范試點,深入推進環境革命和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田園和美麗鄉村,打造天臺西部的綠道網、景觀帶、致富線,逐漸形成全域旅游景區的格局。
自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以來,平橋鎮以黨建為引領,以“城鎮景區化”為目標,探索建立“一街一路一支部”,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結合治危拆違、三改一拆等重點工作,調動廣大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農民”向“市民”轉變,努力提升城市“顏值”,力求“一年整治、兩年提升、三年達到小城市建設標準”,打造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平橋樣板”。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平橋鎮以黨建為引領,組建黨員先鋒隊,引領群眾開展“秩序整治、集中拆違、集中補綠、集中補缺、集中清理”五大行動,有效推動了整治進程。截至目前已整治流動攤點100余處,拆掉廣告牌1296個、遮陽棚208處,清除“牛皮癬”1729余處,處置亂吊掛1000多處,完成赤膊墻改造4萬多平方米,清理河塘淤泥38萬噸,補植綠化2萬余平方米,新增垃圾桶2000余個。另外,該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充實了市容管理隊伍,發動民間志愿者隊伍,確保整治力量強、人員足。
如今,每年三月的天臺田園花海節早已成為平橋的一張金名片,春花已成夏果,花團錦簇變成了果香四溢,實現了單純的旅游觀光到采摘體驗、休閑度假的升級。顯然,生態經濟已經成為平橋發展的新引擎,通過綠色轉型升級實現了現代旅游業與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真正火了鄉村,樂了游人,富了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