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斌,周利軍(1.黃河水利委員會 黃河上中游管理局,陜西 西安 71001;.長江流域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站,湖北 武漢 430010)
“十三五”是水利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水行政主管部門積極推進全面落實深化改革、簡政放權的要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和服務;堅持創新驅動,切實強化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和多區域、多層次的監控手段,實現生產建設項目“天地一體化”監管,強化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監管,提高監管效能,為依法落實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和考核獎懲制度,防范人為水土流失提供技術支撐,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
近年來,按照國務院行政審批“放管服”改革的精神,水行政主管部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持續推進,按照國務院要求,行政審批權限進一步取消和下放。2017年6月28日水利部明確“取消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審批”,這項行政許可的取消不是監管職責的取消或者減輕,而是對行政審批取消和下放后確保“管得住”提出了新要求,并要加強對監管履職不到位的情況進行追責,致使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面臨新的挑戰。水土保持監測是水土流失防治的基礎工作,是強化行業監督管理、抓好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的關鍵舉措,是完善生態環境監測、落實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決策的重要支撐。開展生產建設過程中的水土保持監測是落實水土保持法要求、實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災害最為有效的管理措施,應正確認識水土保持監測的政府職能和法人義務。對生產建設項目開展水土保持監測是水土保持法規定的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其主要目的是督查生產建設過程中的水土保持情況,監督生產建設單位履行法律義務,為監督管理服務,稱作監督性監測[1],屬于政府水土保持監測的范疇,具有權威性、公益性和不確定性。
水土保持監測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和水土保持監管重點監測兩部分,其中: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包括重點防治區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監測點水土流失監測和水土流失年度消長情況監測;水土保持監管重點監測包括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治理成效監測、水土保持特定區域監測、重大水土流失事件監測和水土流失違法事實監測。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是從水土保持方案批準到生產建設項目自驗結束的全過程監測,重點是監控生產建設項目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及設計的情況,主要內容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水土流失面積、強度和數量,水土保持措施實施的進度和防治效果,以及是否發生水土保持違法行為,發現并制止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跟蹤監測監督檢查意見整改落實情況,為需要重點關注的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與執法提供準確的監測數據,加強測管協同的有效銜接,豐富監管方式和手段,推進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信息化和現代化,加強行業管理,提升管理能力與水平。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和生產建設項目監測分別是政府主管部門和生產建設單位承擔的法定職責和義務,兩者職責不同、任務不同、內容不同、要求不同、作用不同[2]。兩種監測既不重復,也不矛盾,更不能互相替代,見表1。水土保持主管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強對生產建設項目的監測工作,充分發揮監測對監督管理的技術支撐。生產建設單位應當高度重視監測的水土保持管理功能,依法承擔水土保持監測義務,及時組織開展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保障水土保持方案的全面落實。生產建設項目監測的主要內容有水土保持審批程序履行情況、水土保持設計、工程建設施工工藝、水土流失防治進度、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以及是否出現違反法律法規、水土保持方案和施工合同的行為等。

表1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與生產建設項目監測對比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要按照《生產建設項目監管技術規定》的要求,充分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無人機、移動采集終端、資料收集、現場調查等手段,獲取生產建設項目的位置、類型、擾動面積、防治責任范圍及方案批復、變更等情況;對比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防治責任范圍及措施布局,分析生產建設項目擾動狀況的合規性;開展重點部位調查,全面掌握部管在建重點生產建設項目從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到項目自驗結束的全過程情況,為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提供數據支撐,為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水平評價提供依據。
技術路線為收集水土保持方案和遙感影像等相關資料,將防治責任范圍上圖,基于高分遙感影像解譯生產建設項目擾動圖斑,開展生產建設項目擾動圖斑和大中型棄(取)土棄渣場、高陡邊坡等重點部位調查,快速準確地發現和識別生產建設項目及棄(取)土棄渣場的違規違建情況,并及時整編資料和編制總結報告。工作流程包括前期準備、擾動圖斑解譯與合規性初步判斷、現場復核及重點部位調查、成果提交等4個步驟。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技術路線見圖1。成果有在建重點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成果圖(包括遙感影像、擾動圖斑和防治責任范圍3個圖層)、解譯標志、違規項目信息統計表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總結報告。

圖1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技術路線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是按照國務院行政審批“放管服”改革的精神,推進新形勢下政府職能與管理方式轉變,促進水行政主管部門監管方式從注重審批關口管理向強化事中事后監管轉變的有效措施;是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管理工作需要按照年度計劃、選擇重點的生產建設項目組織開展的政府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直接為管理服務的監測;是由水土保持監測機構實施,監測數據具有公正、及時、準確、全面的特點,可更好地服務于水土保持監管工作,為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水平評價提供依據,更好地發揮監測工作的基礎支撐作用。
[1] 蒲朝勇.推動水土保持監測與信息化工作的思路與要求[J].中國水土保持,2017(5):1-4.
[2] 牛崇桓,鐘云飛.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的政府職能與法人義務[J].中國水土保持,2016(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