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楠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北京 100000)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道路的重要表現,是新時代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助力現代產業體系優化建設的重要舉措。而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技術與藝術的融合賦予了其新活力,實現其跨越式發展。新媒體藝術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使技術與藝術融合形式更加個性化與多元化,有利于產品受眾體驗性的提升。對此,在新媒體時代下,有必要加強對新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和諧互動的研究,以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優化發展。
“新媒體藝術”是對由新媒體技術應用而創作的藝術作品的統稱,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技術在藝術創作、文化創作領域應用的重要表現形式,包括網絡藝術、計算機藝術、數字化藝術等。在新媒體藝術中,所應用的“新媒體技術”存在動態變化性,能夠在科技創新發展與應用的推動下發生改變。對此,新媒體藝術既是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一個系統、全面、發展的藝術體系,能夠賦予受眾更強的體驗性,促進技術、藝術、受眾的有效溝通,使藝術作品更具影響力、感染力,契合受眾審美理想。如2007年春晚舞蹈《小城雨巷》、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舞蹈《中國畫卷》、2010年上海世博會“變形的北京館”等無不震撼人的心靈,給予受眾新的感知與體驗。
文化創意產業是時代變化與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以文化資源為基礎,以創意人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為支撐,以先進技術應用為手段,進行文化資源整合、開發與利用,實現具有文化內涵的高附加值產品設計與開發的新興產業。因此,創意、文化、科技、知識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要素,文化創意產業具備創新性、文化性、技術性等特征。由黨的十九大報告、《“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文件可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必然趨勢,是新時期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要內容。
由新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概述可知,新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例如,新媒體藝術以藝術為基礎,文化創意產業以文化為基礎;新媒體藝術是藝術與技術結合的產物,文化創意產業強調文化與技術的有機結合。對此,新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在多個方面,包括媒介、設計內容、藝術表現形式等是相互統一、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對此,在文化創意產業應用新媒體藝術,可有效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轉型升級,賦予文化創意產業創新力、創造力。而隨著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為新媒體藝術發展提供了更高平臺,實現其內容與內涵的豐富。與此同時,隨著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空間得到拓展,不再局限于傳統形式文創產品的開發,而文化創意產業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新媒體藝術提供了系統化的產業支持。
隨著新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關聯性的不斷增強,以及受眾審美理念的提升,受眾對藝術與文化感知能力的強化,以新媒體藝術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成為新媒體藝術、文化創意產業共同關注的話題。基于此,有必要加強新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和諧互動,讓藝術與技術融合滲透產業建設與生活發展,推動科學技術為支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文化事業發展中的有效落實。
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以其獨特的魅力得到蓬勃發展,成為傳統文化繼承與弘揚、區域經濟增長、社會文明建設與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關鍵所在。對此,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建設與發展,實現文化創意產品的優化設計已經成為相關部門以及工作人員關注的重點。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與項目開發過程中,基于新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存在的相互作用,可將新媒體藝術中科學技術的應用,植入文化產品設計與開發過程中,依托科學技術對藝術創作主題、藝術創作途徑、藝術創作方法、藝術表達形式等所帶來的作用,打破時間與空間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束縛,實現藝術與技術融合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各環節、各方面的有效體現。例如,在以民間傳統工藝美術為主題的文化創意產品創作過程中,可利用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構建民間傳統工藝美術數據庫,將民間傳統工藝美術形式,包括工藝美術類型、工藝美術造型、工藝美術色彩、工藝美術材料等以視頻、動畫、動漫等形式進行具體體現,并在新媒體鏈接、剪輯等手段應用下,完成作品創作與展示。受眾在作品欣賞過程中,可通過視聽體驗,加強對作品的認識與了解。與此同時,文化作品的共享性得到提升,能夠實現文化作品傳播范圍與效率的共同提升,增強文化作品在社會中的影響力。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能夠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能夠提升受眾對文化藝術的重視度,培養受眾文化素養,幫助受眾樹立文化自信,加強受眾對藝術與文化的理解;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區域經濟繁榮發展。基于新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存在的相互作用,可進一步促進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服務水平的提升,使文化服務更具體驗性、交互性、真實性。例如,文化創意產業景觀設計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景觀、文化、藝術、技術相結合,通過刺激受眾視覺感官、聽覺感官、嗅覺感官等,增強受眾感官體驗,滿足受眾精神需求,增強文化服務人文性、科學性。以廣西桂林《印象·劉三姐》為例,則是以民間傳說的劉三姐故事為主題,結合桂林山水壯麗的景觀,通過新媒體藝術聲、光、影、電等的創作,促進山歌與景觀、民族風俗的有機結合,為受眾帶來至真至幻的審美享受。
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知識產權是促進其穩定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力度,促進其在文化創意產業、新媒體藝術發展中的有效運用,為構建健康、穩定、有效的產業與藝術發展環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對此,基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知識產權特征,結合新媒體藝術特色,應從作品創作思想與理念入手,進行智能產權維護。即保證設計者創作思想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滿足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契合人民群眾情感需求,在追求產品商業價值的同時,不能忽略產品文化內涵。
新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和諧互動是時代變化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訴求,體現在新媒體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對此,在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提倡利用科學技術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相關人員應明確認知與掌握新媒體藝術與文化長椅產業內涵,了解二者和諧互動意義,并促進二者互動發展,增強二者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促進產業建設與發展作用的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