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明明 鶴崗市廣播電視臺
全媒體語境下研究電視新聞策劃,首先要闡述清楚“全媒體”的概念,它并不簡單的指新聞的傳播從報紙、電視等延伸到手機移動客戶端和電腦客戶端。它更多的是代表傳播理念的開拓,其中既包含不同新聞生產機構之間的融合,也包含電視、手機和電腦等媒介的融合。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不能只局限于在電視上淺顯的播放,而是要以電視為主要陣地,融合新媒體傳播渠道,打造全新的電視新聞策劃制作方式,在多渠道協同下達到完美的傳播效果。
截止2017年,中國網民比例已超過52%,其中手機網絡用戶已接近7.3億。可想而知,互聯網搶奪了電視媒體大量的市場份額,電視新聞的觀眾流失嚴重。此外,新媒體由于其快速性、互動性、個性化和易傳播性正在逐步成為新的輿論導向風標,幾乎搶占了電視新聞輿論監督和價值導向的地位。電視臺由于收視率降低,廣告收入大幅降低,缺乏資金是電視新聞尋求突破的巨大障礙。
當下,不少電視臺仍然保持了陳舊的新聞生產方式,管理上低效、死板,工作人員思維僵化。電視臺的運營是計劃經濟導向的,不能很好的發揮市場在節目生產中的作用,體制之內的屬性讓電視新聞過于求穩,創作的靈活性和敏感度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新媒體的興起,電視臺優秀人才被挖走,人才的缺失進一步加大了電視新聞改進升級的難度。
策劃是電視新聞節目頂層設計的直接體現,本節從三個角度闡述媒介融合時代做好電視新聞策劃的方略。
國家政策、國家重大事件其實是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過往的電視新聞常常從大視角出發剖析新政策和大事件,讓觀眾產生很強的疏離感,在信息時代,這種疏離感會更加明顯。全媒體語境下,優秀的電視新聞應該是從接地氣、有新意的平民視角出發,在這個重視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時代,做好電視新聞就是要求采編人員能抽絲剝繭,對新聞事件進行提煉,從觀眾最關注、與觀眾關系最緊密的角度進行報道。對于地方電視新聞來說,要關注轄區內的民生,記者要多下基層,從群眾當中尋找素材,讓群眾發表對國家政策和重點事件的評論,做到有特色的服務本地群眾。
宣讀式的語言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電視臺要積極探究新的節目形式,增強人們的參與度與互動性。以央視的《改革在哪里》為例,該節目依托央視新聞微博和新聞移動網,創新的策劃了百姓自拍、實時互動等環節,吸引來自民間的創作,以激發參與者與觀眾的共鳴,取得了完美的播出效果。有效的形式可以把相同的節目內容傳遞給更多的人,電視新聞也可以靠其龐大的觀眾數量與卓越的口碑樹立自己的品牌。每一個節目都應該追求品牌,因為品牌是節目品質的直接寫照,也只有樹立起品牌,電視新聞才有機會在自媒體和新媒體快速壯大的今天獲得屬于自己一片領地。
電視與“兩微一端”已成為當下新聞傳播渠道的標配,新媒體不僅僅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更是與電視相互配合的重要載體。單向輸出的方式使電視媒體失去了大量的觀眾,做好電視新聞,首先要認清信息時代中人民群眾對熱門事件發聲、評議的內在需求,滿足觀眾多方交流、互動的愿望。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借助移動新聞網、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博的評論留言,讓觀眾及時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論與互評。媒體官方也可以對觀眾留言進行回復,倡導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此外,針對觀眾對節目內容與編排方式的建議,電視臺要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對節目持續改進提高,切實做到服務人民。
新聞節目在全媒體時代更應該發揮輿論監督和價值導向的作用,它是依托社會事件,展現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對傳統電視媒體的影響可謂之大。電視臺作為電視新聞節目的生產機構,在媒體融合環境下要遵從傳播規律的本質,對節目的策劃做出改進升級。在搶奪觀眾、搶奪流量的攻堅期,電視新聞要從群眾視角出發,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播報。互動性是這個信息時代最顯著的特質,要貫穿于節目的始終。兼聽則明,雙向交流不僅能讓新聞事件傳播的更好,也能讓電視工作者摸索到觀眾更偏愛的節目樣式。唯有真正的理解新媒體、利用新媒體,電視新聞策劃才能實現新發展和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