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鏡潼 哈爾濱師范大學
電視綜藝節目的井噴式發展誕生了眾多個性化的節目主持人,成為一名出色的節目主持人不亞于影視明星的光環。同時,網絡自制節目的主持人隊伍中也不乏傳統媒體跳槽或兼職的主持人,比如《奇葩說》的馬東、《明星大偵探》的何炅等,也有非主持人出身的跨職業主持人,比如《今晚80后脫口秀》中的王自健、《一郭匯》的郭德綱、《拜托了衣櫥》的陳赫等,主持人的跨界已成為常態,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不僅要面對行業內的競爭,還要承受來自不同行業的“亂入”。可以說,跨界主持人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跨媒介的主持,就是傳統媒體和網絡新媒體通吃的主持人;二是跨節目的主持,不同類型的節目都可以靈活把握的主持人;三是跨職業的主持,來自不同職業的人,比如影視演員、戲曲演員、歌手、舞蹈家等跨界主持電視節目。
在索緒爾的符號學中,主持人是一種媒介符號,同時也是一種傳播媒介。跨界主持的常態化,是媒介符號向社會化過渡的表現。融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是新聞記者,同樣,在全民娛樂的電視節目發展背景下,也可以人人都是主持人。大眾呼喚多元化、草根化的主持人,主持人的“內容性”在特定的節目中往往超過了媒介屬性。當下的娛樂節目大膽聘用跨界主持人已經不是新鮮事,并且有制作公司根據歌手、舞蹈家等具有強勢“IP”屬性的人量身打造專屬于自己的節目,比如《金星秀》《壹周立波秀》《曉說》等。但娛樂節目的跨界主持已經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80年代,演員王剛就跨界主持春節晚會,后來還陸續擔任《天下收藏》《知根知底》《王剛講故事》等節目的主持人,王剛的主持人形象儼然常態化。
跨職業的主持人在突破了觀眾收視屏障后,還通過多種途徑規避了主持人的專業資格政策要求,比如沒有主持人上崗證的“跨界主持人”們在節目中的名號千奇百怪,有“音樂串講人”、“001號講解員”、“演員推薦人”、“戀愛觀察員”等,但歸根結底他們都在節目中擔任主持人的功能。正如新聞報道中的“公民記者”一樣,非科班的主持人見證了主持行業的社會化轉向。
跨界主持人中或自帶強大流量、或性格獨特語言犀利,這些主持人的形象和語言風格都顛覆了觀眾心中一板一眼、操著播音腔的主持人形象,這是跨界主持人對主持人消費的一種垂直細分,是主持人模式的創新。
東方衛視開播的《金星秀》是針對舞蹈藝術家金星的個人節目,主持人金星自帶眾多讓人瞠目結舌的標簽,“變性”、“毒舌”、“外國老公漢斯”等,作為一名非主流的主持人,在節目開播之前已經攢足了噱頭,這對于節目的前期造勢預熱起到極大的作用。但主持人自身的火熱是急火,不會持久,恒久的熱度還需要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表現。金星以其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率真犀利的個性以及新時代獨立的女性形象在節目中保持了熱度。
跨界主持人在進入主持行業之前的能量積攢可以被叫做外力,而一旦進入主持人角色后,就要忘掉之前的角色,名人效應和話題效應會在幾期節目后迅速衰落,而恒久熱烈的還是主持人自身的主持功底。因而跨界主持人不僅要巧借外力,還要勤練內功,把專業素養上的欠缺補起來,否則會成為觀眾的“槽點”,甚至會在節目中“翻車”。在《我是歌手》中,主持人胡海泉表現大方,能說能唱,但不標準的普通話讓觀眾捧腹大笑,在一次歌手介紹中他把“兩個字”讀成了“兩個zhi”,觀眾在笑聲中包容了這個跨界主持人的小紕漏,但如果漏洞百出的話他的主持生涯也就要結束了。
除了個人風格外,“跨界主持人”需要在感性之余,兼顧專業主持人的理性。并注意“跨界主持人”的調性是否契合節目定位,歌手跨界主持歌唱類節目,學者跨界主持文化類節目,相聲演員主持脫口秀節目,這些都成為跨界的常規操作。當“跨界主持人”的個人角色與主持人專業角色發生矛盾時,都該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
播音主持專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專業學科,是在老一輩主持人艱苦卓絕的探索下形成的完整的系統學科,把播音主持發展中的歷史現象放入到史學研究中,可以厘清專業規律的發展脈絡,繼而進行學科建設。當前電視主持人受到新媒體的沖擊,不論在理論還是實踐層面都亟待重構,通過“跨界主持”這一現象可以助推專業主持人適應不同的媒介和節目形態,也可以幫助半路出家的主持人快速取得理論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