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
陜西省延安市的梁家河村和中國其他大大小小的千萬個小村莊并無區別,和當年的延安一樣,它們在被眾多的人認識前,和祖國大地上的很多地方一樣,默默無聞。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的1969年,習近平和其他14名來自北京的知識青年在這里度過了7年的青春歲月。在今天很多中學生上學的年紀,它們在這里上著“農業大學”。和當年的很多知識青年一樣,他們積極的參與勞動,互相借閱書籍。而年輕的習近平只是更加努力而已。直到習近平成為國家主席這個小山村才為更多的人所知道,很多人都在探究這個地方有何魅力,最終找到的答案只能是精神的力量,只有精神才有如此魅力,如此力量。當年的延安以其革命的精神奠定了新中國的基石,如今的梁家河精神也以其獨特魅力領導著新中國的征程。
習近平同志曾說過,他初到延安梁家河時是迷茫的,7年過去,離開的時候是堅定的。是什么把一個迷茫的少年變成了堅定的青年,他又堅定了什么?這是一個人成長的秘密,也是一個領導人成長的秘密。我們可以試著通過習近平在梁家河的經歷探尋其中的奧秘,理解梁家河精神的內涵,并繼續學習和傳承這種精神。
堅定的信念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石,只有有了堅定的信念,信仰的力量才會促使我們為之不斷努力和奮斗。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同志在陜西地區工作了很多年,他深刻的理解了延安精神,并為其形成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與貢獻。而習近平也在他父親的影響和教育下,對延安充滿了好奇,對延安精神有著潛移默化的吸收。當心中的種子在遇到延安的土地后,延安的精神被自動煥發了出來,那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在這里變得更加堅定[1]。正是懷著這種堅定的信念,習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生活中寫了十次的入黨申請書,這是一個青年走上繼續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福利,把自己的終生事業發展放在人民群眾身上的開始。最終,他在這里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成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以后,他的事業和黨,和人民群眾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他在梁家河以為人民群眾謀福利為堅定信念,和當地老百姓一起打壩淤地,打飲水井,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盡心盡力。加入中國共產黨、當上村支書后,這種信念就變為了責任,必須為自己所承擔的為人民謀福利的責任不懈奮斗。
梁家河村位于中國革命的圣地延安,在這片土地上,有無數先烈磨礪了自身的精神與意志,為了生存與抗戰,他們在這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這里開荒種地,用自己的勞動成果養活了自己,也為抗戰前線的戰士提供了支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目的就是為了在農村這片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接受教育,而在這片廣闊的天地應有怎樣的作為,應該是很多知識青年考慮的問題。當到了這片天地后,他們就會發現這里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應該做,必須做。延安這片廣闊的天地,孕育和發展了中國革命的精神,而這里的人民群眾的生活還是這么艱苦。梁家河村的老百姓平時的生活用水都比較困難,習近平就帶領他們打水井,真正解決人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扎根農村,在農村中磨礪自己的意志,讓自己具有擔當精神的體現。扎根農村就要和農民吃住在一起,在共同生活中了解農民的疾苦,要把老百姓當作自己的親人,體會他們生活的艱辛和需求。在延安,老百姓把知青當作親人,為他們蓋知青生活的小院子,為他們打窯洞[2]。這里的百姓在延安革命時期就和共產黨的領導人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他們把來這里的所有人當作親人對待。而知識青年在這里和農民生活在一起,學習農民身上的艱苦樸素、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在梁家河村這種環境中,習近平等知識青年看到了農民生活的辛苦,也在共同的勞動中,切實的認識到要為農民解決最基本的生活問題。他們和老百姓一起吃野菜團子,和老百姓一起修建沼氣池,在切實的解決這些基本問題的過程中,知識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得到了磨礪。在梁家河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跳蚤對人身體的傷害,還要解決吃飯難的問題。這些影響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問題已經困擾老百姓很多年,而知識青年的到來,為他們帶來不一樣的思想,和他們共同努力,消滅了跳蚤,使人們的生活不再受到跳蚤的困擾。當遇到糧食問題,習近平帶領老百姓創辦鐵業社,為老百姓創造收入,換取糧食。
從習近平在梁家河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生活的大環境是自己無法決定的,我們可以選擇的是以怎樣的心態、怎樣的方式來適應環境,或者和大環境對抗。但是,我們知道大環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年的延安也面臨著各種內外夾擊的困難,那些革命先輩們選擇的是面對和挑戰各種內外困難環境。而在梁家河的習近平也繼承和發揚了這種精神。他在梁家河的7年中,在經歷了剛開始的迷茫后,就積極的和當地老百姓進行交流,和他們生活勞動在一起。在這種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他的迷茫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踏踏實實的勞動,在勞動中不斷堅定為人民謀福利的信念,這是一個共產黨人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長路徑,也是我們今天需要學習的梁家河精神的內涵和意義。
我國的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在歷史上有很多地方的人民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上世紀的六十到七十年代,我國的內外環境復雜,人民的生活條件相對來說都很苦。但是,這種苦和抗戰時期的延安相比,就沒有了那種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迫切感,所以和當時的延安相比,六十到七十年代的梁家河的條件已經好很多。這種在我們今天看來苦不堪言的環境中,習近平繼續發揚延安時期毛主席倡導的艱苦奮斗的精神,也理解了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要想強大和發展,就需要更多的人發揚艱苦樸素的精神,繼續腳踏實地的在祖國的任何地方繼續奮斗[3]。因此,他在這里幫助農民挑水,學習農民耕地的技巧,在勞動的過程中學習生產和生活的技巧,在最艱苦的環境中鍛煉身體,磨礪自己的意志,讓自己具備一個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和勇氣。在經過這些磨礪后,習近平的入黨申請終于通過,他也在離開梁家河村前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并在以后幾十年的工作中,把在梁家河鍛煉的這種精神和意志一直發揚。在以后的工作歷程中,他始終牢記著在梁家河艱苦奮斗的經歷,始終牢記著梁家河的親人。在其他地方工作的時候,他也積極的為梁家河的親人謀福利。在離開梁家河后,他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當地的老百姓建學校、修路橋等。在1993年和2015年,他兩次回到梁家河探望當地的老百姓,他始終沒有忘記陪伴他走過7年的土地和人民。這種感恩的精神也是我們生活中一直倡導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精神的體現。
延安是中國革命和發展的圣地,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重要的地方,在延安精神影響下的梁家河精神既是延安精神的繼承,又是對延安精神的發展。在這兩種精神中始終一脈相承的就是紅色精神,是留在身體深處的紅色基因,對這種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是一個人成長路徑上的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