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廣播公司3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不再是世界垃圾傾倒場,但事實證明清理其自家后院的任務絕非易事在中國的不少鄉村地區,田地或許看起來清新整潔,但不難發現遍布垃圾的河谷、溪流和池塘。為清理它們,中國正面臨兩大挑戰。
首先是當地難題:說服人們放棄(不良)舊習。“人們已經習慣亂丟垃圾”,某回收廠經理黃瑩瑩(音)說,“我們告訴他們回收以杜絕垃圾。但我們發現必須獎勵一些錢,他們才會將這些材料交給我們。在中國,人們尚未達到只是為幫助保護環境而(自愿)那么做的程度。”
第二種難題涉及面更廣,是在全球層面。而中國的解決方案已隨著北京推出治理“洋垃圾”行動而產生深遠影響。在曾以收購電子垃圾而聲名狼藉的廣東貴嶼,當地正通過將回收活動遷往指定工業區而緩慢清理當地環境。但在其他地區尚未看到此類努力。綠色和平組織中國分部的工作人員表示,中國仍未建立起有效的全國性廢料管理體系。但該組織認為,中國限制洋垃圾的計劃是建立更清潔、更規范的廢料管理體系的契機。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該禁令正導致中國缺乏(回收)廢料。從回收產業中獲取的廉價原料已成為中國生產鏈的組成部分。但如今抵達這里的外國廢料越來越少,原材料正變得更稀缺。在北京,當地最大的瓶子回收企業正使用塑料瓶回收機收集廢舊塑料,人們每帶來一個瓶子就可獲得約半美分。然而,盡管北京市有2150萬人口,但位于該市郊區大型購物中心內的此類回收機卻通常空空如也。
即便如此,許多人仍認為中國或將很快發生變化。某環保科技公司負責人田偉強表示,業內人士預測中國消費者到2030年時每年將購買7億噸商品,大部分都可回收。如果真是這樣,再加上中國消費者確實變成熱心的回收者的話,那么這么多可回收材料將令世界上其他地區向中國發送的廢料總量相形見絀。▲
(作者薩颯·佩特里西克,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