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福字在中國民間幾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豐衣足食、富貴興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諧美滿,更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人們把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里,待到新的一年開始,人們會把心中的祈愿化為一個“福”字,端端正正、濃筆重墨寫在大紅紙上,貼在屋里屋外最顯眼的地方。北京有一些特別的地方,與福有關,可以祈福,順便觀景。
北京有句老話:“游故宮是要目睹王氣,登長城是要體驗霸氣,來恭王府是要沾沾福氣。”恭王府后花園秘云洞內秘藏著康熙皇帝御筆的“福字碑”,來恭王府的游客,知道的都要親手摸摸這塊“福字碑”,摸碑納福,好沾沾福氣。
恭王府位于北海公園北面的前海西街,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原為乾隆皇帝寵臣和珅的私宅,時稱“和第”。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被嘉慶皇帝“賜令自盡”。此宅歸嘉慶皇帝胞弟慶僖親王永璘所有。后同治皇帝的議政王即恭親王成為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據說北京有兩條龍脈,一是土龍龍脈,即坐落在北京中軸線上故宮的龍脈;二是水龍龍脈,指北海、后海一線,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間的連接線上,即水龍龍脈上,因此風水非常好。恭王府除了占據了一條龍脈之外,還被民間稱為“萬福之地”。據說恭王府里面有一萬只“蝙蝠”,當然這些蝙蝠并不是真的,而是繪畫或者雕刻而成的蝙蝠。除了蝠池、蝠廳和中間以邀月臺為身子的整體蝠形建筑造型外,其它蝙蝠都藏身于長廊雕版之中。和珅從一個自9歲就失去父母的孤兒,靠鉆營善伺成為乾隆的寵臣。他在建造自己的府邸上面,千方百計想把“福”留住并世代傳承下去,在建筑裝飾上類似蝙蝠的“福”形象當然是多多益善。
如今人們把福字倒著貼的習俗,一說也源于恭王府。清咸豐年間的一個春節前夕,恭王府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寫了幾個斗大的“福”字,叫人貼于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識丁,竟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的福晉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幸好大管家是個能言善辯之人,他怕福晉怪罪下來連累自身,慌忙跪倒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恭親王福晉一聽,轉怒為喜,遂賞管家和家丁各50兩銀子。后來,倒貼“福”字之俗由達官府第傳入陌巷人家。貼過后都愿過往行人或頑童們念叨幾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圖吉利。
但恭王府里卻有一幅不可倒掛的“福”字。1962年重修恭王府花園時,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了一塊康熙的御筆“福”字碑,這是康熙皇帝為表孝心替祖母孝莊皇太后請福續壽所寫的“福”字,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福字碑”。乾隆年間,被和珅偷偷藏到了自己的家里。康熙皇帝一生酷愛書法,雖然他的書法極佳,卻很少題字,所以康熙御筆在歷代皇帝的筆墨中是最少的,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在恭王府的“福”字碑上,康熙皇帝親筆所書的這個“福”字,右旁上部的筆畫像個“多”字,右旁下部像個開口的“田”,整個右旁又像個“壽”字,而左旁極像“子”和“才”字,故整個“福”字可以理解為“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構思巧妙,意味深長。這個“福”字,又不同于民間常寫的字體方正,而是字形瘦長,故稱之“長壽福”。俗語說“有福必有壽,有壽必有福”。所以恭王府的這個“福”字,又被民間稱之為“福中有壽,福壽雙全”。由于其上加蓋了“康熙御筆之寶”的印璽,因此該“福”字也成為惟一不可倒掛的“福”字。
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的圓明園,以“水景園”著稱,是一處人工創造的大型水景園林。在圓明三園的中心,有一處園內最大的水面——福海,又稱東湖。整個湖區,湖光山色,美如仙境。福海中央的蓬島瑤臺,象征傳說中的蓬萊、瀛洲、萬丈三仙山,島上建有殿閣亭臺,“望之若金堂玉所,玉樓十二”。冬日結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此賞游。
康熙朝圓明園的范圍主要在后湖周圍。《養吉齋叢錄》十八卷記載,“園(康熙賜園圓明園,非指圓明三園)東有東池,雍正間命名福海”。福海在雍正朝命名之前俗稱東池或東湖,其開鑿年代可能為康熙末葉。經雍正即位后的進一步開拓才有后來的規模。明明是湖卻被命名為“海”,這就與中國古代家喻戶曉的傳說有關了。相傳,東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還有長生不老藥。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尋仙境、求仙藥,福海的命名正是取“徐福海中求”的寓意,以求皇帝長生不老,大清帝國江山永固。
舊時的百姓在圓明園遺址上發現了福海,并逐漸知道了“福如東海”之意,在春節節慶時便有人取回福海的水加以供奉,意思是將“福”帶回家。也有很多人到福海取上一瓢水燒開后供家人飲用,并告訴家人喝了它福氣就來了。現如今飲福海之水已漸漸被人遺忘,但是到圓明園暢游一番,福海祈福,則是人們游玩的好去處之一。
老北京春節舊俗中還有“走百冰”,納吉辟邪的傳統。因為“冰”與“病”諧音,冰上行百步,曰走百冰(病),寓去除百病之意,祈福一年無病無災、平平安安。
與圓明園毗鄰的頤和園,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佛香閣是全園的中心建筑,為頤和園的標志,坐落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臺基上。
佛香閣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外形按武昌黃鶴樓設計。八面三層四重檐,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始建于乾隆時代,供接引佛。原閣于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后,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從佛香閣出來往東部山脊拾級而下便來到另一“福”地——景福閣。景福閣中“景福”二字指“大福”,景是大的意思。景福閣名出自《詩經》,“君子萬年,介爾景福”,“景福”二字在后世就成為皇室專用祝語,意謂“長壽洪福”。景福閣的楹聯也呈現出一派皇家氣息:“密蔭千章此地直疑黃岳近;祥雯五色其光上與紫霄齊。”上聯的意思是,這里有千株大樹,就好像是黃山一樣;下聯的意思是,這里有吉祥的彩云,和天上的紫微星一樣。“景福”二字深深的體現了,慈禧老佛爺對“福”的重視。清朝末年,慈禧常在此觀雨賞月,有時也在這里宴請外國公使的眷屬。
所謂“福”,在過去是指“信福”、“福氣”、“福運”,而現在人對福的理解是“幸福”。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老百姓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氣的到來。一個“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