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誠
小籠包,在杭州算常見物。小籠包是典型的江南格局,如蘇州園林的精巧婉轉,如越劇與吳語的淺吟低唱。你看它的吃法,就很不一般:
一只好的小籠,用筷子將其從籠內搛出時,便如水滴狀,內里的餡與湯汁是沉甸甸的,把面皮拉長,悠悠蕩蕩,卻并不會破。吃小籠包,要配一碟好醋,最宜用浙江的玫瑰醋,味淡而甘,醋里切了幾縷姜絲。把那水滴狀的小籠,入醋蜻蜓點水那么一蘸,然后湊在嘴邊,在面皮上小小地咬開個口子,吸吮里頭的湯汁,那湯汁充盈,味感豐富,一時間滿嘴鮮香。然后,再把小籠整個塞入口中,氣勢磅礴地吃肉,嚼面皮,一起下肚。
吃小籠包,講求的是要趁熱,一包湯汁要熱得燙些才好。從來只有人等小籠,沒有小籠等人的。小籠等人,涼了,皮子硬了,易掉底、跑湯,那都不行。須是隨吃隨蒸,就籠上桌,食客早在桌邊按著性子等候多時。
一只小籠包,居然連多少道褶子都有講究。蒸熟上桌之時,小籠的皮子,若嬰兒的皮膚吹彈可破,十八道褶紋若隱若現。隔著那半透明的皮子,豐腴的豬肉和蝦仁丁,內里的餡料及湯汁居然也是隱約可見。
小籠之所以多汁,全因為豬肉與肉皮凍的美妙結合。肉餡的肥瘦比例,須拿捏得好,而肉皮凍更是關鍵要素。肉皮要熬煮三四個小時,把肉里的膠質都煮出來,上去浮油,下去肉渣,只取中間清澈澄明的一段,冷卻,放進冰柜,凍上一天一夜,制成肉皮凍。制作小籠時,取出皮凍剁碎,與豬肉拌勻為餡。這樣的小籠包,清爽宜口,多吃不膩。
那是一個微雨的早晨,我要從蘭州坐火車去武威。看時間尚早,就去吃了一碗牛肉面。出得門來,見牛肉面的隔壁就是一個掛著杭州小籠包招牌的早餐店。
我問老板是哪里人。老板說,浙江的。浙江哪里。嵊州。嵊州我去過,越劇的故鄉。后來才知道,杭州小籠包,所以能聞名全國,跟嵊州人有大關系。
有資料說,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打著“杭州小籠包”招牌的小吃店多達一百家,但經營者幾乎都是浙江嵊州人。在北京,嵊州人開的“杭州小籠包”有三千余家。
整個嵊州,有五萬人在全國各地蒸著小籠包。最初的原因,是嵊州的“嵊”字太生僻,很多人不認識,便有老板寫了“杭州小籠包”的招牌。果然,這還真引來了好生意,于是其他人紛紛效仿。而今,越劇式微,這美好的唱腔已經不太聽得到了。我突發奇想,嵊州人那么會做小籠包子,何不在每一間店里播放越劇呢?越劇與小籠包的完美結合,是不是能帶來文化上的奇妙反應,一如小籠包中的那團肉皮凍?
(容蓉摘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草木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