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作為高校,肩負著堅定文化自信,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職責與使命。貫徹和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不僅在課堂主陣地講好中國故事,而且更要借助于“90后”在校大學生喜愛的新型社交媒體講好中國故事。高校學生工作微信公眾平臺是借助于新型社交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正能量,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使文化自信與價值自信融入大學生的血脈,持久深入地影響他們的成長。
關鍵詞 新型社交媒體;中國故事;學生工作微信平臺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2-0015-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他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還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1]。
作為高校,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陣地,講好中國故事。由此而言,講好中國故事,既是高校肩負的職責和使命,又是針對在校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與載體。
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較之于以往,更加紛繁復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面臨多樣化思潮、市場逐利性以及網絡新媒體等,這些都給高校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基于此,高校除了要牢牢把握課堂主陣地,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中國發展的故事,并通過社會實踐,以青年腳步丈量祖國,讀懂祖國之外,還要善于借助于在校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媒介形式來講好中國故事,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使文化自信與價值自信融入他們的血脈,持久深入地影響他們的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的制高點”[2]贏得話語權,掌握主動權。以青年大學生喜歡的新型社交媒體為抓手,生動講好中國故事,堅定文化自信,是重要的路徑之一。學生工作微信公眾平臺(以下簡稱學生工作微信平臺)充分挖掘“互聯網+教育、服務”的優勢,著力發揮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作用,成為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如何在這一平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吸引在校大學生對這一平臺的關注,實現堅定文化自信與價值自信的效果,筆者在管理這一平臺的實踐中,得出了以下幾點思考,以就教于大方。
1 故事要有思想,以核心價值傳播正能量
青年的價值觀,決定著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大學時期正是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緊這個時期價值觀的培養是高校應盡的義務。習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愿景[3]。因此,文化自信,首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學生工作應通過微信平臺講中國故事,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努力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上得以延伸和拓展,從而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
學生工作微信平臺本著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原則,既從大處著眼,也從小處著手,讓核心價值觀既承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扎根于現實社會,貼近時代要求,用故事來輸出價值觀和思想,用故事來鮮明生動地說明道理,用故事來征服人心。由此而言,在學生工作微信平臺上設計相關欄目,講好中國故事,力求做到“三個講”。
1.1 講傳統文化與中國夢好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講好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平臺的議程設置中,要有意識的將這部分內容作為重點來設計。
1)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育著中華民族的寶貴品質”“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4],講好這些故事,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民族自信。
2)講好中國發展的歷史故事,尤其是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故事,中國故事是時代的寫照,中國故事是中國共產黨在人類歷史上舉世無雙的偉大實踐的故事,今天的故事也是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編寫出來的。設計這些欄目,來呈現中國獨特的歷史命運,從而理解中國獨特的基本國情,堅定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理論和道路的自信。
1.2 講地域文化好故事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5]。地域文化一般包括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與當代發展三大部分,它彰顯著地域色彩,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域文化故事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與鮮活的素材,以地域文化角度切入,講述地域昨天的歷史故事,講述地域今天改革發展的故事,對大學生了解所在城市,融入所在城市文化,進而建設所在城市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資源。講好地域文化故事,對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而使大學生領會與把握時代精神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3 講校園好故事
把握時代脈搏,挖掘具有時代氣息的師生典型,“滴水見太陽”,講述師生的身邊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校園故事,是學生熟悉人的故事,是鮮活的故事,是最接地氣的故事,這更能感動大學生,并起到示范作用。學生工作微信平臺要充分發揮學生記者團的作用,緊扣時代背景,圍繞中國夢、“一帶一路”、創新創業等時代主題,積極發掘校園內的真實感人的人和事,善于挖掘學習與社會實踐中的優秀者,還要把鏡頭對準那些凡人善舉,教師中愛崗敬業、熱愛學生的故事,大學生的孝親、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等故事。把核心價值觀體現在平凡的師生之中,用他們的精彩故事感染教育大學生,以時代先鋒,引領當代大學生積極進取,發奮學習。比如可以在微信平臺上開辟“小人物,中國夢”“名師故事”“自強之星”“校園好青年”等欄目。
2 故事要接地氣,以真實真誠打動人心
講好故事,首先要有好故事。所謂好故事,是能拉近與聆聽者之間的距離的接地氣的故事,更是真實真誠,有溫度、有情感,能感染人的故事,才能觸動大學生的心靈,影響他們的思想行為。因此,講好中國故事力求做到“三個要”。
2.1 故事要真實
好的故事一定要有事實作為支撐,它是其靈魂與生命,也是中國故事在內容方面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故事”自身傳播規律所必須具備的條件。越真實,越能讓人信服。學生工作微信平臺在遴選的故事時,努力做到所選故事的真實性。注意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實際,從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聯系大學生學習、生活與思想環境,并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的角度出發,深入生活的現場去挖掘身邊故事,尤其是注意發掘大學生群體感到困惑、矛盾的故事,能夠給學生以智慧、啟迪與能量。為了選擇更多更好的故事,最好能夠長期面向學校師生征集校園或生活中的好故事,以及時反映校園的新人新事新風尚。
2.2 故事要小中見大
作為學生工作微信平臺,講好中國故事要注意小中見大,充分展現細節,讓好故事有血有肉,讓人和事真實接地氣,增強好故事傳播的有效性。這一點黨的十九大“80后”黨代表南京航天大學教師徐川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他曾以《答學生問: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以“10萬+”的閱讀量,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迅速成了粉絲數十萬的“大V”,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他在以個人名義創辦的微信公眾平臺“南航徐川”上,講的故事大多都是自己的人生故事,而且是一些小故事,比如考研前夕,為什么入黨等故事,但每一個小故事都引發了眾多大學生的點贊、評論或轉發。究其原因:
一是故事真實,完全是他真情實感的流露,有血有肉,不矯揉造作。
二是他能夠從小處入手,大處著眼。他的故事切入點都很小,但故事的落腳點卻充滿了青年人的熱血與激情,給人以積極向上,滿滿正能量。
三是他的故事往往都注重展現細節,把他的所想所感所做,細致地描述出來,給人以親臨其境之感,增強了故事的傳播力。
2.3 故事要真誠講述
過去傳統傳播模式是注重以宣傳思維來講故事,往往“官味十足”“花架子太多”,而當下要講好中國故事,就得遵循“故事”自身的傳播規律,以故事思維來講故事——真誠講述。這就要求我們放下身份,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平和、親切的形象講故事,改變那種口號式的講述方式,學工微信平臺是教育、服務廣大學生的,更要努力堅持真誠講述,不粉飾、不過分拔高、不胡編亂造。所選或編寫的故事要經得起推敲,同時盡量避免使用官話、套話與空話,而以親切、自然、樸實的講述來贏得大學生的喜愛,從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
3 故事要運用多元形式,以生動形象的方式感染人
表現力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前提,表現力不足,會大大降低好故事傳播的效果。微信有著見微知著、風格獨特、清新活潑等特色,學生工作微信平臺要善于開發多種功能,綜合運用微信的文字、圖片、視頻與語音等多種形式,動態而又生動地講故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增強故事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故事的喜愛和認同。
3.1 文字講故事短小有趣
文字講故事,是微信的常用方式。然而,當下是信息爆炸與碎片化時代,人們每天都被海量的閱讀信息所裹挾,微信平臺五花八門,學生工作微信平臺要抓住學生的眼球,并非易事。因此,微信平臺要以青年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來講好中國故事。文字敘述要符合當下閱讀特點與習慣,故事以短小為佳,不宜過長,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能閱讀完,同時,“90后”大學生更喜歡新鮮的事物,所以在撰寫故事時,要注意借鑒和吸收大眾話語的有益內核和表現形式,使其更貼近當代大學生,比如標新立異的標題,新鮮的接地氣詞匯的使用,一波三折的戲劇化的情節,使故事生動有趣,引入入勝。文字講故事方面我們要主動向當代脫穎而出的新媒體文字青年高手學習。比如被稱為“文字鬼才”的馬伯庸就是借用新媒體平臺講故事的高手,他的文字風格充滿奇趣,因此而擁有粉絲300多萬。而王曉磊個人微信公眾號“六神磊磊讀金庸”也是講故事高手。他善于把金庸故事與當下熱點新聞結合在一起,故事引人入勝,評論鞭辟入里,即使是上萬字的長文,網友也愿意讀完。常被網友譽為“腦洞大開的草根奇談,最拍案叫絕的人生智慧”。
3.2 圖片講故事形象趣味
微信平臺用圖片講故事,可以重現新聞故事、還原新聞現場或展現社會風貌等,更具真實性,或形象性和趣味性,在每天都有海量信息的今天,圖片以其簡約形象,受到閱讀者的喜愛。學生工作微信平臺要主動使用這種方式來講故事。圖片講故事一般可分兩種形式:一是攝影圖片。攝影圖片內容可讓學生捕捉校園內外的新聞故事,用鏡頭講述中國故事;還可以讓學生去捕捉校園或家鄉的變化。比如用家鄉老照片與今天拍攝的新照片,進行比照,來講中國故事,講改革開放以后的巨大變化。二是學生用繪畫形式講故事。繪畫形式更為簡約、趣味,深得當代大學生的喜愛。因此主動動員有美術特長或專業學生以圖畫形式,來講中國故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比如“一張圖帶你讀懂中國的過去今天與明天”或“一張圖帶你讀懂XX大學的過去今天”“圖說我身邊的勵志哥/姐”。
3.3 視頻講故事直觀形象
學工微信平臺要主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變化,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比如使用微視頻、卡通動漫、直播等多元化的傳播模式,增強故事性,直觀性和趣味性,以最短的時間、以藝術或紀實的方式給人帶來感官與情感的沖擊力,來吸引大學生們的關注度。
1)上傳現有影像,講好歷史故事。按照不同的重大紀念日或節日,在平臺上上傳與中國故事相關的優秀紀錄片,讓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了解中國發展的過去,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卓越發展的今天。
2)以微視頻制作,講好身邊故事。以正能量為導向,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微視頻方式來講好中國故事。一是可以邀請學校領導,校內外優秀專家學者講中國故事,請社會典范,校園中的學習與創業能手講自己的故事,并把這些制作成微視頻。二是動員在校學生使用手機自拍自制微視頻,講述身邊的故事。學生的經歷就是一本本鮮活的教材,通過學生自己觀察,自己制作,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學生自己制作的微視頻更能吸引大學生的眼球。為了做好這類微視頻制作,學生工作微信平臺可以結合社會實踐,并以“身邊故事” “我的家鄉”等為主題,征集微視頻校園師生的故事,生活中發生的故事,以及家鄉或城市變化的故事,呈現有情感、有溫度、有能量的故事。
3.4 語音講故事親切生動
學工微信平臺還可以開辟語音功能,以天天60秒的方式,每天講一個中華小故事,或者是校園大學生小故事,當代青年勵志小故事。語音講故事以其親切生動自然見長,但它需要安靜的條件下傾聽,因此使用時間最好固定,或者早上起床之時,或晚上睡覺前。
此外,線上線下結合是充分發揮學生工作微信平臺作用,提高用戶黏合度的好辦法。在微信平臺建設中,要注意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即線上故事配以線下校園文化活動,形成多角度、立體化講好故事的生動局面,有效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和引領作用。比如線下開展中國好故事演講比賽,線上舉行好故事投票活動;線下美食節,線上講美食文化故事,講與大學生相關的舌尖上故事。
4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凸顯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進一步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高校是立德樹人、思想引領的重要場所,它不僅要通過課堂主陣地,傳播主流意識,弘揚正能量,而且還要牢牢占領新媒體高地。學生工作微信平臺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以講故事的方式入手,把宏大的理論話題,轉換為具象、生動的故事,以豐厚的歷史、鮮活的事例,增強其吸引力與感染力,并努力做到故事真實,真誠講述,實現“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激起在校大學生的思想共鳴,最大化地實現傳播效果;同時,積極開發新媒體的多種功能,努力做到親切、自然,生動、形象、直觀地講故事,使大學生主動接受“好故事”帶來的滋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他們的“四個自信”的信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抵御腐朽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侵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1).
[2]新華社.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7.
[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2).
[4]劉陽.南京地域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5(3):97.
[5]岳查,邵延濤.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地域性思考[J].社會主義研究,201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