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泥河灣盆地;板井子遺址;舊石器時代中期;考古調查
[摘要]板井子遺址是泥河灣盆地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之一,該遺址發現于1984年,先后進行5次發掘,發掘兩個地點,發現石制品、動物化石近萬件,是泥河灣盆地舊石器時代中期最重要的材料之一2003年以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又先后多次在遺址周圍開展舊石器專題調查,新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12處,從而使該區域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總數量達到14處。這些遺址中文化遺物的埋藏部位、地層相近,可確認該區域存在一處分布密集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群,為研究泥河灣盆地內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活動提供了新材料
一、板井子遺址概況
板井子遺址位于張家口市陽原縣化稍營鎮板井子村北,桑干河北岸的高臺地上,地處泥河灣盆地東緣,高出現桑干河河床約55米,是泥河灣盆地重要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圖一、二)。
該遺址發現于1984年,并于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1991年先后進行了5次發掘,但大量發掘資料尚未正式公布,對發掘的具體位置及遺址相關信息缺乏詳細的資料。依據目前已發表的資料,歷年工作概況為:1984年發掘楊家西溝的三個探方;1988年第三次發掘,發掘區緊靠1984年、1986年發掘區的西側,發掘面積9平方米;1990年第四次發掘,揭露面積6平方米;1991年第五次發掘,發掘面積18平方米,發現用火遺跡。由此可知,1984年、1986年、1988年的三次發掘在同一區域,均位于楊家西溝,1990年、1991年發掘的具體地點不詳,但1991年發掘面積最大。
為進一步了解該遺址歷年來發掘工作的基本情況及周圍區域的古人類活動遺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自2003年以來多次在該遺址周圍開展舊石器專題調查,2013年,再次進行調查時對上述所有地點進行了復查。本文擬對這些調查的相關情況進行報道。
二、周圍地貌及遺址分布板井子村北原為一片開闊的臺地,南端為陡坎,東西兩側各被一條沙河深度切割,形成南北相對狹長的獨立臺地。臺地受到后期流水的侵蝕較為嚴重,溝壑縱橫,自西向東分布有多條大溝,依次為廟兒溝、板井子西溝、正溝、土塘溝、楊家西溝、楊家溝等。
該區域沖溝較多,暴露較多剖面。根據各沖溝暴露的剖面,該區域地層可以分為兩部分:北后部為水平層理發育,顏色各異的黏土、砂質黏土,為泥河灣層堆積物;其南部前緣被后期河流侵蝕,上部覆蓋砂礫石層與黏土、砂質黏土的互層,為河床相和河漫灘相交替沉積的堆積物,頂部覆蓋淺灰黃色的馬蘭黃土,整體為典型的基座階地。泥河灣層與河流階地的接觸面呈東北一西南走向的凸弧狀(圖三中虛線所示)。該遺址1988年發掘報告中對該區域地貌、地層有詳細描述和研究(圖四):遺址位于桑干河的第三級階地,為基座階地,基座為泥河灣層。第三級階地受到后期侵蝕切割,支離破碎,階地面較窄,自北向南傾斜,前緣呈陡坎狀。
調查共發現舊石器遺址(地點)14處(圖三,表一),其中楊家西溝Ⅰ號地點(圖三,12)、楊家溝Ⅰ號地點(圖三,14)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掘的地點,是目前已知板井子遺址材料的來源。依據已發表資料及現場考察,楊家西溝Ⅰ號地點為1984年、1986年、1988年發掘的地點,但發掘探方受到較嚴重的破壞,發掘區大多坍塌,難以區分各年度具體工作的位置。楊家溝Ⅰ號地點發掘探方保存較好,底部保存有近20平方米的發掘平面,依歷年發掘資料記錄的發掘面積推測,該地點為1991年發掘的地點。1990年發掘情況未見發表資料,根據參與發掘者的回憶,該年度發掘地點亦為楊家西溝Ⅰ號地點。
這14處舊石器地點埋藏地層基本一致,文化遺物發現于灰綠、黃綠、藍或灰色的砂質黏土、砂礫石、粗砂層中,含大量各色黏土團塊,少量遺物亦發現于下部的砂礫石層中。遺物埋藏部位也較為相似,均埋藏于第三級階地的后緣,沿被侵蝕的泥河灣層堆積物前緣分布,楊家溝Ⅰ號地點直接疊壓于被侵蝕泥河灣層的斜坡之上。各地點的分布自東北向西南沿泥河灣層與第三級階地的接觸面呈弧狀分布。這種分布特點與當時古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可以推測,當時湖水消退,河流形成,并不斷侵蝕泥河灣層堆積,殘存的泥河灣層堆積成,為當時的河岸。古人類在近水的河岸或附近活動,遺留下各種文化遺物,后被覆蓋,形成今天的古遺址。
三、文化遺物
2013年度的調查、復查在10個地點新發現標本。已發掘過的楊家溝Ⅰ號地點、2003年調查發現的土塘溝Ⅲ號地點以及2005年調查發現的廟兒溝Ⅰ、Ⅱ號地點皆未發現石制品或動物化石。
調查共發現文化遺物53件,包括石制品38件,動物化石15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雕刻器、斷塊等幾類。各地點發現文化遺物具體情況如下。
1.板井子西溝Ⅰ號地點
共發現標本9件,包括石制品、動物化石兩類。石制品7件,包括石核2件、石片2件、刮削器2件、斷塊1件。石核皆為雙臺面,石片皆為Ⅵ型石片。原料有燧石6件、石英1件。動物化石2件,皆為骨片,難辨種屬。
13BJZXG Ⅰ:4石核,雙臺面,原料為燧石。錐形,高33.6毫米,寬29毫米,厚21.2毫米,重17.4克。原型為礫石。自然臺而,為該石核的主工作臺面,在周緣剝片,4個石片疤痕。僅在一側保留少量礫石而。后以此礫石面為臺面轉向剝片,剝落兩個較小疤痕,臺面角80~96°(圖五,4)。
13BJZXG Ⅰ:6Ⅵ型石片,原料為燧石。楊葉狀,長42.9毫米,寬34.4毫米,厚15.5毫米,重23.1克。素臺面,四邊形,長14.5毫米,寬8.9毫米。背面全疤,多個異向石片疤痕;腹面中部較凸,一條縱向凸棱,打擊點集中,遠端略內收,臺面角132°。
13BJZXG Ⅰ:2刮削器,原料為燧石。梯形,長34.3毫米,寬46.8毫米,厚13.2毫米,重20.2克。原型為Ⅵ型石片,直一凸雙刃,在遠端向腹面反向加工出一直刃,單層,3個并排修疤。修疤較大,較均勻。刃緣呈齒狀,刃長32.8毫米,刃角52°。在左側向背面加工出一微凸刃,修疤多層,較小,較均勻,刃緣規整,刃長32.5毫米,刃角82°(圖五,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