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目的 探討觀察地西他濱對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臨床對其采用地西他濱進行治療,回顧其預后效果。結果 60例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經地西他濱治療后,采用地西他濱治療后,本研究患者中顯效緩解10例(16.67%),有效緩解24例(40.00%),無效緩解26例(43.33%),治療總有效率為56.67%;其中44例患者用藥后發生Ⅳ級的血液學不良反應情況,占比73.33%;同時,其中有23例發生Ⅲ-Ⅳ級感染事件,占比38.33%;60例患者均未發生肝功能損壞情況。結論 針對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地西他濱治療時,雖然可在一定效果上緩解其病癥進展,可獲得相對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但患者易伴隨發生較多且重的血液學不良反應事件,對此,臨床應在應用地西他濱治療時配合好對癥支持治療方案,以盡可能幫助此病成人患者減輕不良反應,促進其預后改善。
【關鍵詞】地西他濱;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中圖分類號】R7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5..02
近年來,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患者數量不斷呈現逐年增升的趨勢,由于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可導致骨痛、發熱、消化性潰瘍、淋巴結腫大及呼吸困難等各種癥狀的發生,會影響到患病者的身體狀況及生存質量,同時還會對生命構成嚴重性威脅[1]。本文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臨床對其采用地西他濱進行治療,以觀察探討地西他濱的療效和不良反應情況,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為本次用藥治療的對象,依據本組患者的病癥表現及詳細病情,以及臨床病理學檢查結果,均確診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60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且均為成人,年齡介于21-64歲,平均年齡為(43.46±4.15)歲。已明確排除慢性白血病患者。
1.2 治療方法
60例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均采用地西他濱進行緩解治療,用法為靜脈滴注,用量為50 mg/(m2·d)、每次滴注時間≥1 h,連續用藥治療5d為一個周期,依據患者的病癥變化情況可持續2~4個治療周期。
1.3 觀察指標
統計觀察60例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用藥后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的實際發生情況。本研究中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依據了WHO對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療效評價標準,以顯效緩解率+有效緩解率=總有效緩解率;并且根據WHO對急性或亞急性化療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分級標準來判定本組患者的用藥不良反應情況。
2 結 果
2.1 預后療效
采用地西他濱治療后,本研究患者中顯效緩解10例(16.67%),有效緩解24例(40.00%),無效緩解26例(43.33%),治療總有效率為56.67%。見表1。
2.2 不良反應
本組中有44例患者在用藥后發生Ⅳ級的血液學不良反應情況,占比73.33%;同時,其中有23例發生Ⅲ-Ⅳ級感染事件,占比38.33%。60例患者均未發生肝功能損壞情況。
3 討 論
隨著醫療科研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醫學界對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也有了更深的認知,由最初對其的形態學了解,不斷完善至細胞遺傳學的認知[2]。有臨床調查資料顯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病因復雜、異常變化率高,對其發生機制還未能全面了解及掌握。雖然有研究學者提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復雜發生是由于機體基因組的不穩定性而導致的,但卻不能進一步解釋是什么原因增加了其基因組的這種不穩定性。但大量學者通過近年的不斷研究,確實地發現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體內存在著抑癌基因CpG島的高甲基化改變,基于此,若能及時糾正機體內的高甲基水平[3],就很有可能控制緩解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進展,可作為治療此病的有效途徑。經大量的研究證實,地西他濱具有去甲基化的作用,能夠抑制機體內DNA甲基轉移酶,從而可實現局部高甲基化CpG島去甲基化,起到抑癌基因有效活化的作用。
綜上所述,針對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地西他濱治療時,雖然可在一定效果上緩解其病癥進展,可獲得相對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但患者易伴隨發生較多且重的血液學不良反應事件,對此,臨床應在應用地西他濱治療時配合好對癥支持治療方案,以盡可能幫助此病成人患者減輕不良反應,促進其預后改善。
參考文獻
[1] 李 娟.地西他濱治療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療效及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執業藥師》,2017,14(7):55-57.
[2] 朱 婧.地西他濱治療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臨床觀察[J].《醫藥衛生:文摘版》,2015(12):00266-00266.
[3] 沈立云,馬鴻雁,楊 華,杜幸軍.地西他濱治療成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12):108-109.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