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的臨床治療方法和效果。方法 從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將其劃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隨后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依那普利和阿司匹林治療,而實驗組給予了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療,然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記錄和對比。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效果98.18%比對照組的89.09%高,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患者治療階段,需要在對其病情特點進行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為其實施依那普利和阿司匹林治療,其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確?;颊叩寞熜Ш蜕钯|量,因此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5..02
急性心絞痛屬于心血管內科常見的疾病類型,在發病的時候患者會出現異常疼痛,嚴重的時候,患者還會產生瀕臨死亡的感覺,該現象一般會持續五分鐘。對于病情比較輕的患者休息一段時間后會得到緩解,但是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需要服用藥物治療,臨床上一般為患者提供依那普利和阿司匹林治療,但是其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我院嘗試為患者提供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療,效果明顯,現對其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將其劃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男33例,女22例,年齡38~85歲,平均(61.4±1.2)歲,病程在9個月~13年,平均(6.1±1.5)年;實驗組男34例,女21例,年齡39~84歲,平均(61.7±1.3)歲,病程在10個月~12年,平均(6.2±1.4)年。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等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依那普利(生產廠家:上?,F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3938)和阿司匹林(生產廠家:廣東九明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139)治療,每次口服10 mg依那普利和1片阿司匹林,1次/d。而實驗組給予了氯吡格雷(生產廠家: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國藥準字:J20130083)和阿司匹林治療,每次口服75 mg氯吡格雷,1次/d。兩組患者的治療周期為30天,治療過程中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改善情況進行記錄和對比,如果發現異常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給予治療和緩解,以確?;颊咧委熯^程的順利進行。
1.3 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的心電圖缺血性恢復至正常狀態;有效:治療后,患者的心電圖缺血性下降的ST段出現升高趨勢,并且回升范圍超過了1.0 mm,但是其導聯倒置T波從平坦狀態轉為直立或者T波變淺范圍超過了50%,未達到正常水平。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心電圖缺血性指標未出現好轉。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借助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經過系統性的檢查和治療至后,實驗組中大部分患者的心電圖缺血性指標出現了明顯的改善,并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其總有效率達到了98.18%,而對照組僅部分患者的心電圖缺血性指標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其總有效率為89.09%,兩組之間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3 討 論
急性心絞痛屬于心血管內科中發病率比較高的一類疾病,其主要是指患者的心臟器官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而引發的疾病,其在年齡超過40歲的男性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在發病時患者會表現出比較劇烈的疼痛,而且疼痛持續時間一般在3~5 min,同時伴隨有心臟絞痛。臨床上一般為患者提供藥物治療,但是傳統的依那普利和阿司匹林治療,效果不理想,隨后我院嘗試為其實施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進行治療,效果比較明顯。
氯吡格雷屬于噻吩吡啶類藥物的衍生物,可以有效激發人體血小板的活性,并且輔以阿司匹林藥物,可以更好的改善其臨床癥狀,提高其治療效果。同時,氯吡格雷還可以提高人體膠原和凝血酶的誘導作用,使患者的冠狀動脈血流情況得到有效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血栓的發生率,從而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治療
綜上所述,在對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患者進行治療階段,我院采用了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得到臨床癥狀和檢測指標,避免其病情的進一步惡化,而且還可以縮短患者的疼痛持續時間和治療時間,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淑梅.心血管內科老年人急性心絞痛臨床治療護理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33):47-48.
[2] 張桂紅.心血管內科急性心絞痛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1(19):167-168.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