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松, 劉 闖, 丁珍菊, 謝亞萍, 徐佰亮
(上海交通大學 a.資產管理與實驗室處; b.黨政辦公室, 上海 200240)
高校實驗室是國家科學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基地。實驗室大量危化品(簡稱危化品)因其在使用過程中易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及環境污染,已成為實驗室重點危險源[1-3],其安全狀況歷來受到各級政府和高校安全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有資料表明[4],在高校所發生的安全事故中,由危化品引發的燃燒、爆炸事故占其中80%。隨著國內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深入,交叉學科越來越多,生物類、電子類、機械類實驗室危化品用量逐年增加,危化品廢液的產生量及處理難度越來越大,眾多高校都面臨著危化品安全管理的難題。
本文通過分析危化品事故產生的主要原因以及當前高校危化品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我校實驗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實踐經驗與體會,探討危化品全過程管理的舉措和建議,希望對兄弟高校實驗室危化品的安全管理起到借鑒作用。
高校實驗室發生危化品事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危化品本身的危險性、人的不安全行為和存放使用環境的不安全都可能導致事故的發生[5],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 安全意識淡薄,安全教育培訓不到位。高校實驗室負責人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無暇顧及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對實驗安全管理重視不夠,導致師生安全意識淡薄,對安全隱患視而不見。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不到位,許多實驗室未對實驗人員開展相應的安全教育培訓,無實驗室準入制度,或雖然開展安全教育培訓,但培訓計劃不系統、培訓內容無針對性、也未將考試考核與實驗室準入掛鉤,最終導致安全教育培訓流于形式[6-7],對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實效性較差。
(2) 安全知識缺乏,實驗操作不規范。實驗室危化品安全事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實驗操作人員對危化品的危險性認識不足,不了解危化品的MSDS信息,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麻痹大意,忽視操作規范引起的,尤其是未對危險性較大的實驗進行風險分析并采取足夠的防范措施[8-10]。如2013年上海某高校化學實驗室一名學生將濃硫酸(98%)從試劑瓶向單口燒杯轉移操作中,操作不慎造成硫酸噴濺,引發面部、眼部多處灼傷。事故調查發現,該事故主要原因系不遵守操作規程引起。學生未在通風櫥中進行硫酸轉移實驗,也未佩戴防護眼鏡及采用其他防護措施,在轉移濃硫酸過程中未使用廣口燒杯,也未檢查燒杯中是否有水,以致單口燒杯內反應劇烈,形成局部過熱,引發事故。
(3) 實驗室建設不合要求,應急防護設施不足。部分高校化學實驗室房屋老舊或是由教學樓或其他用途的建筑物改造而成,而且實驗室線路老化、通風設施及逃生通道等硬件條件不足,存在明顯的安全隱患且整改難度大。如2016年教育部實驗室安全督導在檢查中發現,某高校化學樓由學校老圖書館改建而成,沒有進行科學的安全評估和規劃,不符合化學實驗室建設標準。此外,許多化學實驗室未安裝應急防護設施如噴淋裝置、洗眼器等,或是缺乏定期維護,洗眼器的水質被嚴重污染;有些實驗大樓雖然安裝了噴淋設施,但是由于漏水等原因管理人員將水閥關閉。
(4) 實驗室管理制度滯后,日常管理水平不高。 在實驗室日常管理中經常發現,凡制定科學有效的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并嚴格遵守的實驗室,安全隱患較少,極少發生安全事故;反之,經常發生安全事故的實驗室,其安全管理制度或是缺失或是未嚴格遵守[11]。2017年教育部實驗室安全督導在檢查中發現,個別單位的實驗室規章制度是從網絡下載后拼湊而成。有的高校雖然建立了危化品管理制度,但日常管理工作中未嚴格執行,如未定期開展實驗室安全自查,未建立危化品臺賬,使用記錄不全,危化品廢液未分類收集與處置,危化品安全教育與準入制度未落實等。
(5) 安全監管力量不足,獎懲機制不嚴明。長期以來,許多高校未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制,實驗室安全分別由保衛處、設備處、科研處或者后勤服務部門共同管理,危化品管理責任未落實;此外,部分高校未設置專職的實驗室安全崗位,危化品安全監管力量不足;許多院系實驗室安全管理人員為兼職,難以實施危化品管理的事前預案、事中管控和事后追責[12-14]。另外,針對各級實驗室安全管理人員的獎懲機制不明確,使得他們對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精力投入不足,導致規章制度的可行性和執行力大幅下降。
為進一步加強我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學校以危化品安全管理為重點,分別從人的管理、物的管理等方面進行投入,從多方面實施了危化品管理的新舉措,在實驗室危化品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提升了實驗室安全水平。
據調查,實驗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和不規范操作是導致實驗室發生事故的直接原因,而安全知識缺乏、安全意識淡薄則是導致不安全行為和不規范操作的直接原因[12]。為進一步增強師生的實驗室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學校將實驗室安全教育與其他校園安全教育聯合進行,于2016年制訂了“上海交通大學安全教育與培訓實施辦法”并建成了實驗室安全教育與考試系統,制訂了“3+X”安全教育培訓模式,即“3”為3h通識安全知識培訓(包括用電安全、交通和消防安全、應急救護等),“X”為X h專業安全知識培訓(包括危化品安全、生物安全、輻射安全等),要求所有師生均需參加3h通識安全知識培訓,實驗人員另外還要參加X h專業安全知識培訓。師生只有參加“3+X”安全教育培訓并通過實驗室安全教育與考試系統的考試后,方可獲得進入實驗室的資格。在2016~2017兩年期間,每年均有超過5 000人次的新進職工和新生參加了各類安全教育培訓。
自2013年開始,學校組建了校級實驗室安全環保督導組,其成員均為具有高級職稱的一線實驗室安全管理專家,部分成員具有國外知名大學博士學位,且學科背景覆蓋面廣,分別來自使用危化品的化學、生物、材料和物理等院系,在實驗室危化品管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學校設立了校實驗室安全與環保辦公室(副處級),并明確危化品安全管理為該部門的重點工作之一。2016年,學校將危化品采購及管理由校辦企業收回到學校統一管理,成立了危化品與廢舊物資服務中心,設立“3(事業編制)+5(項目代理)”崗位,專門負責危化品的申購管理和危化品廢物的回收與處置。
自2015年開始,學校開展“院為實體”的改革,部分理、工、農、生的院系陸續設置了實驗室管理科,聘任專職實驗室安全員負責實驗室安全管理;部分院系,如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等單位還成立學院實驗室安全督導組定期組織安全檢查,實驗室安全管理隊伍規模不斷擴大,進一步強化了危化品的安全管理。
針對學校實驗室危化品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采購渠道混亂,供應商資質不全等問題,我校在調研國內高校危化品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建設了“化學品信息化管理系統”[15-16]。該系統具有平臺申購、審批管理、存量控制、信息統計等功能,可實施危化品的網上申購、審批、驗收、使用和廢液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不僅高效、便捷,還有利于實現對危化品進行動態化、信息化管理。同時,學校集中招標了10家危化品供應商,4家實驗氣體供應商和20家生化試劑供應商,嚴格審查供應商的資質與運輸管理,進一步規范危化品的采購。
針對實驗室危化品存量過大的問題,學校在“化學品信息化管理系統”中開發了去庫存管理模塊,根據各實驗室危化品的使用情況實施按需采購。另外,學校通過院系之間開展冗余化學品調劑,以減少實驗室危化品的存放量并改善試劑重復購買。自化學品管理系統正式運行以來,學校實現了劇毒化學品的“零采購”。
為改善實驗室危化品存放場所,對危化品應急防護設施等進行更新和完善,2016年學校投入專項資金近600萬元,為實驗室集中購置各類高安全規格的危化品安全柜(包括酸堿儲存柜、有機溶劑柜、廢液暫存柜、氣體鋼瓶柜、危化品事故應急柜等)1 265臺,其中有機溶劑柜通過美國FM認證,具有良好的防火防爆特性。除危化品事故應急柜外,全部安全柜都通過管道連接實驗室通風系統,使揮發性物質能通過防爆風機排出室外,實驗室化學品氣味顯著減少。另外,對于需低溫存放的易燃易爆化學品,學校還專門購置了16臺防爆冰箱分配到使用此類危化品的相關實驗室。該項目的實施有力促進了實驗室危化品的分類存放和有序管理,有效降低危化品暴露或泄露所帶來的安全隱患。
學校構建了“實驗室-學院-學校”三級安全檢查體系,實施實驗室周查、院系月查和學校季查的檢查模式。通過對全校實驗室的危險源進行梳理,學校繪制了“實驗室危險源分布手冊”,根據學科特點和危險源種類、數量對實驗室實行分級管理。對危化品種類多和使用量大的實驗室,實驗室安全環保督導組有計劃地增加檢查的頻次。在學期初、寒暑假期間、周末和夜間實行飛行檢查,實驗室安全與環保辦公室還組織了危化品專項安全檢查。此外,每學期校領導均會帶隊進行飛行檢查,對重點單位的隱患整改進行督查。2017年學校共組織安全檢查68次,涉及全部理工科院系,共計實驗室852間,平均每個院系檢查60.8間,共下發整改通知書74份。針對檢查出的問題,均要求被檢單位針對發現的安全隱患做到即知即改,并舉一反三,對本單位實驗室進行深入排查,建立安全隱患臺賬,強化安全整改的效果。
學校于2016年制訂了“上海交通大學實驗室安全無事故獎實施辦法(試行)”,每年預算金額50萬元,用于獎勵對實驗室安全有貢獻的管理人員和實驗技術人員,以激發相關人員重視實驗室安全,并投入更多精力到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中。2017年,學校制定了“上海交通大學安全生產事故處理辦法”,對于發生安全事故的院系,根據事故嚴重程度扣減實驗室安全無事故獎勵直至全部取消,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責。
危化品作為高校實驗室重點危險源之一,需要全體安全管理人員和實驗人員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學校通過在采購、存儲、使用和廢棄物處置等環節強化管理,不斷提升危化品的管理水平,保證學校教學和科研工作順利運行。
學校還將構建危化品安全檢查與整改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危化品的安全檢查與安全隱患的督促整改,確保各項隱患整改到位;推進危化品減量化工作,從源頭上降低安全事故發生概率,并減輕環保壓力,減少廢液處置費用;探索建立危化品管理的長效機制和建立實驗室風險管理體系,防止各類事故發生,確保廣大師生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