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就財政汲取能力而言,長期以來,我國財政增收的規模不算小,財政收入增長率多數年份高于GDP增長率和居民收入增長率,即使在經濟進入“新常態”,減稅降費成為大政方針的背景下,這一態勢也未改變。去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同樣超過GDP增速,同比增長7.4%,政府基金性收入更是同比增長34.8%;今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4331億元,同比增長10.6%,增速更加可觀,領先于經濟增長的幅度更大,給人以稅賦“越減越多”的強烈印象。我們還須看到,中國老百姓的負擔不只是多少萬億的稅收,還要負擔多達數百項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費,社保繳費率也非常高。這些事實說明,國家的廣義稅賦汲取能力并非不強,市場主體和居民的負擔不可謂不重。這種情況下,將財政不可持續的癥結歸于稅收汲取能力,顯然缺乏說服力。
財政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的確成為當下的突出問題和重大經濟議題,也并非杞人憂天。“財政收支壓力仍有加大之勢,而積極財政政策又必須繼續推行”客觀存在,政府高杠桿難以去除。經濟增長放緩、貿易爭端加劇對財政收入增長的不良影響,國際稅收競爭給我國施加的減稅降費壓力,對我國財政可持續性也會形成一定的威脅。
基于國民宏觀負擔不輕、在國際稅收競爭中處于下風這一前提的財政可持續的隱憂和現實說明,進一步強化稅賦汲取能力空間有限,妨害財政可持續性的主要癥結應從財政資源的有效配置方面去找,解決財政可持續性危機主要靠消除財政資源錯配、提高公共產品有效供給。
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出“簡樸政府”理念,在保增長、惠民生中做好加法的同時,也要做好“各級政府堅持過緊日子”的減法。政府敢于向自身利益開刀,約束政府自身開支,明確政府的角色和其職能的定位,提高政府的效率,堅決解決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因人設職問題,減少尋租發生的風險,消除腐敗。要切實核算清楚財政收入用于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門“自我服務”的規模,摸清楚政府占據的土地等資源、政府性樓堂館所是否控制在必要的限度之內。
財政資源錯配,有政府自肥和自我擴張的“行政頑疾”的原因,也有少數領導以個人意志干預財政,根據自身利益和扭曲的政績觀左右財政預算、突破預算約束的原因。堅持民主財政,遵守科學、民主的財政決策和預算編制、執行的程序正義,是當前體制下解決財政資源錯配,增加有效公共品供給,提高財政可持續性的重要方面。
財政可持續性問題,表現為財政收支平衡、政府償債能力有保障等方面,其實質則是國家責任和政府職能的履行問題、政府信用問題。國家責任不落實、政府職能缺位和越位,納稅人的血汗錢“買不回”對等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務,才是財政危機的實質。必須改變“預算最大化”“治理者福利最大化”的舊財政理念,回歸有效公共品供給的新財政目標。為此,要明確國家對公民承擔的責任、政府職能的范圍,科學界定財政作用邊界,防范政府投資擴張沖動,禁止財政為“特權買單”、禁止為少數人供給特權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