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宇東
[摘 要]在采訪中結合觀察、提問、傾聽進行信息采集,同時做好筆記的記錄與整理以完成報道。新聞采訪的采訪過程主要有準備與策劃采訪、進行采訪、資料的整理等。
[關鍵詞]新聞;采訪;過程
采訪是記者采集信息的重要手段,記者通過翻閱資料、觀察等得來的信息.可以通過采訪進行進一步的核實與挖掘。一次完整而充分的采訪,需要記者做好充足的采訪準備,在采訪中結合觀察、提問、傾聽進行信息采集,同時做好筆記的記錄與整理以完成報道。
一、準備與策劃采訪
一次成功的采訪,需要記者進行精心的準備。充分的準備,可以使記者專注于主題,避免情緒緊張不安;加深對采訪對象和話題的了解,提高交流效率;精心設計問題,策劃報道主題,提高報道質量。如果時間充裕,記者應在采訪開始前做好準備工作,擬定采訪計劃和調查綱目。
1.采訪計劃,是指大體的活動方式。一份采訪計劃,應具體確定要訪問的部門、人員及其先后順序,同時還要設想一下寫作體裁、篇幅以及采寫周期等內容。
2.調查綱目,是所要提問的大綱細目。制定調查綱目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擬定問題,記者采訪前,可以對事件提出假設,然后通過采訪,驗證假設是否成立,為了采訪和寫作的方便,記者可以將要采訪的問題列成圖表,在采訪的過程中將內容填充進去。
二、進行采訪
1.采訪開始階段。采訪開始時的氛同,往往能影響采訪的順利程度。除了獲得報道所需要的主要信息,記者還需要在采訪中完成一些瑣碎卻必要的任務,同時營造和諧信任的采訪氛同。
采訪開始時記者需要解決的“瑣事”包括以下幾種.
(1)感謝對方接受采訪:不要把對方接受采訪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
(2)采訪開始剛,再次解釋采訪的目的。解釋的內容包括:記者的身份,記者需要什么信息以及為什么需要這些信息。
(3)遞上名片,以便聯系對方和核證信息:
(4)如果有需要,詢問采訪對象可否指名道姓地引用他(她)的話。
(5)搞清楚采訪對象名字的寫法、準確的職務等。必要時請采訪對象自己將其姓名寫在記者的本子上。
2.采訪進行階段。在采訪過程中,記者要與采訪對象進行問答互動,以收集所需信息。但是,采訪并非簡單的問答:記者在采訪中,既要營造采訪氛嗣,還要控制采訪局面。為此,應注意以下問題。(1)要想贏得采訪對象的信任,采訪者必須不抱有個人判斷和偏見。(2)一個好的記者首先是一個好的傾聽者。(3)不要一次提太多問題,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問。(4)組成新聞報道的原料有:事實、軼事、例子、好的引語記者需要通過采訪。
錄音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錄音并不能代替筆記,許多觀察的信息和細節需要記錄下來,較長的錄音也難以搜尋想要的信息。二是錄音前需要征得采訪對象的同意,應把錄音設備放在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以免影響采訪對象的情緒。
三、資料的整理
記者在采訪以后,為完成報道進行的資料整理,主要包括通過采訪獲得新聞的基本要素、概括性材料和相關數據、生動的細節和隋節。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1.框架材料和細節材料。框架材料即表現新聞報道大致面貌的材料,大量的框架材料構成了新聞報道的基本要素,決定了報道的大致面貌。然而,只有框架材料并不能構成信息豐富的報道,這就需要記者在整理材料時將框架材料和細節材料相結合,點面結合,使報道有血有肉。
2.視覺材料和聽覺材料。“故事化”的報道對報道的視覺化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來說,視覺材料和聽覺材料是必需的,對于紙質媒體來說,要使報道呈現視覺化效果,需要注意以下素材。
(1)素材中需要有人的存在。
(2)讓觀眾產生情緒化反應的場面描述或當事人的引語。
(3)采擷到的素材能夠構成一個完艇的故事。
(4)故事里有懸念。這些新聞素材能夠組成一個生動的故事,增強新聞的可讀性、生動性和對受眾更深地打動性。
3.抽象材料和具體材料。具體材料包括具體可感的構成新聞事實的材料,如時間、人物、案例等。抽象材料指專業術語和數據等,這些能使報道更為專業。但是.如果沒有對抽象材料進行進一步的解讀,受眾則會難以理解其含義和報道表達的意思,因而應將抽象的材料盡量具體化。比如,收集一些具體的例子,以使捕象材料變得更加通俗易懂。
參考文獻:
[1]劉海貴.中國新聞采訪與寫作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2.
[2]劉素云,徐琴媛. 中國新聞報道.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8.
[3]丁柏銓.新聞采訪與寫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4]陳洪友. 實用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
[5]喻繼軍.新聞采訪與寫作.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