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
[摘要] 目的 分析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高血糖高滲狀態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74例糖尿病高血糖高滲狀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時間為2016年12月—2017年10月,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給予對照組靜脈滴注胰島素治療,觀察組則采用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比較分析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糾正高滲時間均比對照組優(P<0.05);觀察組的低血糖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給予糖尿病高血糖高滲狀態患者胰島素泵進行治療,不僅能縮短血糖達標時間,還能降低低血糖的發生率,從而使得患者血糖盡快得到有效的控制與穩定。
[關鍵詞] 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高血糖高滲狀態;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0(b)-0029-02
高血糖高滲狀態是一種糖尿病并發癥,主要是因為人體內缺乏足夠的胰島素,從而引起新陳代謝紊亂、血糖升高、機體脫水,最終導致高血糖高滲,該并發癥具有發病急、病情嚴重等特點,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與安全有著嚴重的威脅[1]。與此同時,糖尿病患者發生高血糖高滲時,往往會伴隨著昏迷、意識障礙,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死亡,臨床必須引起重視與警惕。有關研究顯示,合理補液以及注射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高血糖高滲狀態的關鍵所在,該文則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7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靜脈滴注與皮下注射兩種胰島素注射方式進行比較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該院選擇74例糖尿病高血糖高滲狀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利用電腦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排除精神存在障礙的患者以及心功能、腎功能等臟器存在疾病患者。其中,對照組男性與女性比例為20:17,年齡為45~78歲,平均年齡(63.12±1.55)歲,病程為2~20年,平均病程(8.46±1.44)年;觀察組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9:18,年齡為52~80歲,平均年齡(62.55±1.81)歲,病程為3~18年,平均病程(8.04±1.34)年。兩組在臨床治療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案
患者入院以后,醫護人員應立即對其進行靜脈補液,以改善糖尿病患者高滲與脫水狀態,并促使紊亂的水電解質盡快恢復平衡,從而使得患者盡快脫離生命危險。隨后,醫護人員給予對照組患者小劑量胰島素進行治療,將200 mL的氯化鈉注射液與0.1 U的胰島素進行混合,用藥方式為靜脈滴注。醫護人員每隔2 h測量1次血糖,當患者體內血糖下降幅度低于30%以后,醫護人員可再增加0.1 U的胰島素劑量。待患者的血糖下降至13.9 mmol/L,醫護人員可給予其注射適量的葡萄糖注射液(濃度為5%),以促進血糖回升。
給予觀察組患者進行胰島素泵治療。患者入院第1日,醫護人員給予其持續性皮下注射胰島素,注射持續時間為24 h,泵入速度為0.1~35 U/h,初始劑量為0.1 U/h。用藥4 h后,醫護人員將胰島素劑量調至4 U,并對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凌晨血糖進行監測,據此增減胰島素用量,從而將血糖下降速度控制在每小時下降4.0~6.1 mmol/L。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的胰島素用量、血糖達標時間、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糾正高滲時間以及低血糖發生情況。如患者在入院時血糖已經相對較高,則臨床可將控制目標設定為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0 mmol/L;如患者血糖控制至少2 d有2次以上達到上述目標,則確定為血糖控制達標;如患者在治療期間血糖出現≤2.80 mmol/L,則認定為出現低血糖。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統計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其中,兩組的年齡、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用量等各項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兩組的性別比例、低血糖發生率等各項計數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胰島素用量與血糖達標時長
觀察組的胰島素用量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對比分析兩組的各項指標
觀察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糾正高滲時間均比對照組優(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的低血糖發生情況
觀察組的低血糖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糖尿并患者之所以出現高血糖高滲狀態,主要是因為體內的胰島素嚴重不足,從而使得糖分新陳代謝出現困難,血糖升高、水及電解質出現紊亂,如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則患者的肝臟、腎臟等器官功能必定會受到嚴重的損害,進而危及其生命安全[2]。當前,臨床上主要通過大量補液、補充胰島素的方式來糾正患者的高滲透狀態,從而達到緩解病情的目的。然而,靜脈滴注胰島素雖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與效果,但由于發生高血糖高滲狀態的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相對較為敏感,靜脈滴注方式容易引起血糖大幅度波動,從而導致患者容易發生低血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療的效果,表明傳統注射方式仍存在一定缺陷,患者容易發生低血糖,對病情的轉歸產生一定阻礙[3-4]。除此之外,傳統靜脈滴注方式容易提高胰島素的吸收變異性,有關研究顯示,給予高血糖高滲狀態的糖尿病患者靜脈滴注胰島素治療,中效胰島素日吸收量變異約為每日注射總量的15%~50%,而且患者每日血糖濃度與波動均相對較大,從而在降低了代謝控制的臨床效果[5]。
胰島素泵主要指的是患者可以通過皮下注射的方式來完成胰島素注射,此種注射方式的主要優點在于醫護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餐前餐后血糖水平等調節胰島素的注射量,從而達到控制與穩定血糖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藥物的臨床療效[6]。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血糖達標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糾正高滲時間均比對照組優(P<0.05)。與此同時,胰島素泵有利于增強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從而使得患者體內的β細胞生理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并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胰島素的使用量[7]。除此之外,胰島素泵還能降低胰島素吸收的變異性,從而降低患者低血糖發生率,臨床效果較為明顯[8]。該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的低血糖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給予糖尿病高血糖高滲狀態患者胰島素泵進行治療,不僅能縮短血糖達標時間,還能降低低血糖的發生率,從而使得患者血糖盡快得到有效的控制與穩定,以促進病情的轉歸,臨床意義十分顯著。
[參考文獻]
[1] 李漢生.探討用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4):96-97.
[2] 劉輝.探討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效果與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45):252-253.
[3] 吳文輝.2型糖尿病頑固性高血糖患者胰島素泵治療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7,23(20):104-106.
[4] 胡春蘭.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6,22(8):56-57.
[5] 何舉名,王漢蛟,蔣明勇.糖尿病并發高血糖高滲狀態和酮癥酸中毒的急救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5):20.
[6] 張釗,張方建.益氣養陰消癥通絡中藥結合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的臨床效果研究[J].今日健康,2014(4):111.
[7] 曹青華.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的療效觀察及臨床分析[J].飲食保健,2018,5(7):212-213.
[8] 周美娟.應用胰島素泵與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6(4):39.
(收稿日期:2018-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