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國良
[摘要] 目的 觀察抗生素降階梯治療策略對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的療效。方法 抽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93例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法分成對照組(37例)和觀察組(56例)。兩組均接受常規糖尿病治療。對照組行常規抗生素治療。觀察組接受抗生素降階梯治療。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6,P<0.05);觀察組肺部病灶吸收時間(t=7.13)、住院時間(t=10.08)、抗生素持續使用時間(t=6.94)均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空腹血糖(t=4.29)、餐后2 h血糖(t=6.44)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抗生素降階梯治療策略用于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療效顯著。
[關鍵詞] 抗生素降階梯治療;糖尿病;重癥肺炎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0(b)-0082-03
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可能因機體糖代謝紊亂、免疫功能降低、肺部受損等因素影響,并發肺炎,若未及時干預,可能進展為重癥肺炎,為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1]。為了評估抗生素降階梯治療的價值,該研究2017年1月—2018年5月將93例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該院收治的93例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法分成對照組(37例)和觀察組(56例)。對照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49.6±2.4)歲。觀察組男33例,女23例;年齡38-68歲,平均年齡(49.7±2.3)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糖尿病治療(包含使用胰島素、控制飲食等)。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入院后,于100 mL0.9%濃度氯化鈉注射液中加入3.0 g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鈉(批號:國藥準字H19990179;規格:1.125 g),給予患者靜脈滴注治療,給藥頻率為2次/d。給予患者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批號:國藥準字H20103435;規格:2 mL:0.2 g)行靜脈滴注治療,給藥頻率為1次/d,0.4 g/次。
觀察組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接受抗生素降階梯治療:給予患者注射用鹽酸萬古霉素(批號:H20030375;規格:1.0 g)靜脈滴注治療,給藥頻率為1.0 g/次,2次/d。同步給予患者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批號:國藥準字H20084019;規格:0.5 g)靜脈滴注治療,用藥方法為于100 mL 0.9%濃度氯化鈉注射液中混入1 g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颊呷朐汉?,常規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根據患者的檢查結果改用窄譜抗生素治療。持續治療5~8天后,改用二線抗生素進行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患者的治療相關指標。
觀察患者的治療安全性。觀察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
1.4 統計方法
選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的臨床療效
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組間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的治療相關指標
治療期間,定期行影像學檢查,評估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的肺部病灶吸收狀況。對照組肺部病灶吸收時間、住院時間、抗生素持續使用時間均長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患者的治療安全性
對照組局部皮膚反應、消化道反應各1例,觀察組1例其他不良反應,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
經治療后,兩組血糖指標均得到一定控制,對照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升高。伴隨著糖尿病研究的不斷深入,其與其他疾病間的關聯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的發生可導致臨床治療難度顯著升高,而造成糖尿病患者合并重癥肺炎的原因則可能與糖尿病帶來的免疫功能改變有關[2]。這類患者的治療關鍵在于血糖控制治療和抗感染治療。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較單獨發病患者而言,其治療難度顯著升高。此外,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應注意所選治療方案對糖尿病、重癥肺炎這兩種疾病的影響,避免治療方案僅對一種疾病有效或誘發安全風險。近年來,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不斷升高,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規模也處于逐漸增加狀態。目前臨床關于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的血糖控制治療已建立統一的治療體系,而抗感染治療方案的選擇則存在爭議。重癥肺炎的臨床治療以抗生素為主。近年來,各大醫院的抗生素使用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抗生素濫用現象較為明顯。這種狀況主要與抗生素管理力度不足、醫師對抗生素用藥狀況了解不足等??股貫E用不僅會影響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同時也可增加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耐藥風險,為后續治療帶來極大困難。重癥肺炎作為一種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其抗生素治療與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但由于受到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機體糖代謝紊亂狀態的影響,如何選擇抗生素治療方案,以保障患者的臨床療效,同時預防病原菌耐藥逐漸成為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臨床治療面臨的主要問題。
常規抗生素治療多采取升級療法,即于入院初期,給予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溫和抗生素治療,當發現重癥肺炎患者的病情無明顯好轉時,改用廣譜抗生素[3]。本研究結果表明,將其用于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效果尚可。但部分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的治療效果證實,采取常規抗生素治療,可延長患者的抗生素持續使用時間,進而導致患者的耐藥發生風險顯著升高。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醫師應做好抗生素種類的選擇。
抗生素降階梯治療是一種新型抗生素治療方法,這一方法主張于感染性疾病患者發病初期,采用廣譜抗生素治療,后期參照患者的病情控制狀況,改用窄譜抗生素、2線抗生素治療。與常規抗生素治療相比,抗生素降階梯治療方法的優勢在于:這種方法可快速起效,抑制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情進展。而窄譜抗生素、2線抗生素的替換則可預防病原菌耐藥,在保障感染性疾病患者用藥效果的基礎上,提升其治療安全性[4]。事實上,這種治療方案更加契合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的治療需求,其原因為,與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相比,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如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容易造成抗生素耐藥。而抗生素降階梯治療則利用其治療針對性優勢,縮短了抗生素使用時間[5]。因此,將其用于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該研究將93例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分成對照組、觀察組,分別給予兩組常規糖尿病治療+抗生素治療、常規糖尿病治療+抗生素降階梯治療,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98.21%,高于對照組83.78%(P<0.05)。這一結果表明:抗生素降階梯治療可顯著改善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的臨床癥狀。其原因為與常規糖尿病治療+常規抗生素治療方案相比,抗生素降階梯治療方案中的抗生素類型調整更加契合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的需求,治療期間,醫師根據患者的檢查結果及體征變化,調整用藥方案。因此,觀察組患者的療效更加顯著。觀察組肺部病灶吸收時間(8.64±1.67)d、住院時間(11.76±2.08)d、抗生素持續使用時間(7.59±1.22)d,均短于對照組(13.59±2.45)d、(20.35±3.44)d、(11.86±2.38)d(P<0.05)。導致觀察組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肺部病灶吸收速度較快的原因為:抗生素降階梯治療于患者入院初期采用廣譜抗生素,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初期使用的溫和抗生素相比,廣譜抗生素更容易針對重癥肺炎患者發揮出抗菌作用,進而促進患者肺部炎癥病灶的吸收。而由于抗生素降階梯治療的藥物調整方案更加有效,因此,觀察組患者的抗生素持續使用時間及住院時間相對較短。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提示:抗生素降階梯治療、常規抗生素治療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醫院可于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推行抗生素降階梯治療,以縮短患者的抗生素持續使用時間,快速改善其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的痛苦體驗。此外,治療期間,注意做好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的血糖指標及肺部病灶吸收狀況監測,根據患者的臨床相關指標控制效果調整治療方案,以改善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的預后,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全面保障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患者的治療安全。
[參考文獻]
[1] 劉國棟.抗菌藥物降階梯治療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0):119-120.
[2] 劉保珠.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應用抗生素降階梯治療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16):25,27.
[3] 郭克軍.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應用抗生素降階梯治療的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7):120-121.
[4] 孫斌,海紅.抗生素降階梯治療糖尿病合并重癥肺炎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9):40-41.
[5] 張中飛.老年重癥肺炎給予抗生素降階梯療法治療的效果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18):253-254.
(收稿日期:2018-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