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蟬
[摘要] 目的 小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護理干預分析。方法 在該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90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兒,依照入院先后的不同順序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用護理干預,對比2組患兒血糖控制指標并觀察其治療依從性,同時記錄2組患兒癥狀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結果 經過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指標與治療總依從性均優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結論 護理干預可有效控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兒的血糖,提高其治療總依從性,有利于其的恢復,具有臨床推廣的意義。
[關鍵詞] 小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0(b)-0133-02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小兒糖尿病的發病率在我國逐步升高,控制率也相對較低,而且小兒糖尿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對幼兒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程度的影響。由于患兒的身體發育并未完善,其體內的血糖波動相對較大,加上該病情具有不穩定性,所以極其容易使得幼兒患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癥狀[1]。據相關研究報道,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兒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以及控制,就可使病死率下降10%,而控制血糖和治療依從性是控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主要方法。該疾病的治療需要一段較為漫長的時間,部分患兒在服藥一段時間后就會擅自停止,治療依從性的降低不僅影響到治療效果,還會增加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因此,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兒實施護理干預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該院特以2016年12月—2017年12月90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兒作為該次研究對象,其中45例患兒采用護理干預手段,探尋這一方案是否能在臨床上得到推廣,該文對此展開了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在該院治療并留院觀察的90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兒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進行分組,即觀察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納入標準:①均無感染病;②精神狀態良好,積極配合研究工作;③患兒家屬對該次研究均知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心、腎、肝功能不全患兒。②未經診斷確診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患兒。對照組中女患兒有21例,男患兒有24例;年齡范圍在3~1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4±1.74)歲;病程范圍在1~10個月之間,平均病程為(5.14±1.54)個月。觀察組中女患兒有22例,男患兒有23例;年齡范圍在3~1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3±1.87)歲;病程范圍在2~9個月之間,平均病程為(5.24±1.69)個月。通過比較分析2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等),發現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所有患兒入院后均進行胰島素治療方案,操作方法如下:對于新診斷且病情情節較輕的患兒通常使用劑量為2次/d,皮下注射胰島素0.5 U/kg,并將1 d總量的2/3在患兒使用早餐前30 min內進行注射,同時每次注射的劑量按照3:1的比例通過先吸短效后吸中長效的順序進行注射。對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情節較重的患兒,在開始治療的12 h之內至少補充累計損失量100 mL/kg的1/2以上,隨后的24 h則可依據其實際的病情進行胰島素的注射。
對照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常規護理:醫護人員采用常規的護理手段進行干預,包括飲食控制、胰島素注射以及定期的血糖檢測。并指導患兒適當鍛煉和改變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①患兒心理護理。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其認知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差,并且飲食控制能力較低,所以胰島素治療會面臨很大的挑戰性。同時,患者懼怕打針是一個共同的問題,醫護人員應針對上述的情況作出一套具有針對性的方案,首先必須向患兒表明胰島素注射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為其營造出一個舒適的空間,并準備患兒喜歡的玩具以及播放患兒喜歡的歌曲,從而促使患兒主動配合治療工作,其次醫護人員還應向患兒耐心講解病情的危害,使之能加強對飲食的控制[2]。②家屬心理護理。安撫患兒家屬的情緒也尤為重要,大部分家屬會對于疾病的診斷,很難控制其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特別是因顧忌患兒年紀小,孩子的學業以及自身的事業受到影響,而對現實產生絕望。因此,醫護人員應耐心的做好患兒家屬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疏導的工作,促使家屬可以給予患兒更多的關懷以及照顧,提醒家屬不要過分干涉患兒的日常,應引導患兒學會自我認知疾病以及自我管理疾病[3]。③密切關注患兒的病情。醫護人員應每隔1 h對患兒的精神狀態進行病房訪視觀察1次,以便更好地判斷患兒酸中毒過程中的輕重程度,并及時的做出相應的處理措施。同時,醫護人員需定期對患兒的呼吸以及體溫等基本生命體征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其中的呼吸衰竭是導致患兒直接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檢測時如發現患兒呼吸的氣息中含有丙酮成分,就應立即通知主治醫師對其進行搶救措施。對于體溫較高的患兒,為防止脫水以及酸中毒癥狀加重的現象,醫護人員應提醒患兒家屬盡量避免使用退熱劑。此外,還要對患兒的血糖以及尿量進行密切的測量,每隔1 h對其血糖測量1次,以便準確判斷病情的實際情況,嚴格地記錄患兒1 d的尿量,可直接反映出患兒腎功能的真實狀況[4]。④預防感染。控制感染尤為重要,由于患兒的機體免疫力低下,所以很容易誘發感染,尤其使皮膚性的感染,醫護人員應遵循醫囑給予患兒有效的抗生素藥物進行控制感染治療,并叮囑患兒家屬應經常個患者洗頭、洗澡以及勤更換異物,使患兒皮膚保持清潔。因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兒極其容易引起口腔內細菌的自身,所以醫護人員必須做好其口腔的護理,堅持定期的為患兒檢查牙齒以及口腔的衛生狀況。
1.3 觀察指標
每隔1 h對組患者的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測量1次,為期1個月的治療護理,并向患者家屬了解其服藥情況。若患兒能夠遵循醫囑,每天按時按量地自覺服用藥物,則為完全依從;若患兒能夠定量服用藥物,但是卻擅自減少了服用次數,則為部分依從;若患兒未能按照醫囑定時定量服用藥物,甚至拒絕服藥,則為不依從。(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100.00%=總依從率。
1.4 統計方法
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時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應以(x±s)表示,并采用t對其進行比較,計數資料[n(%)]表示,則采用χ2值進行比較,若比較結果顯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2組患兒的血糖
治療1個月后,對照組空腹血糖為(15.07±2.67)mmol/L,餐后2 h血糖為(11.36±1.37)mmol/L;觀察組空腹血糖為(6.84±0.93)mmol/L,餐后2 h血糖為(5.36±0.52)mmol/L,2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意義(P<0.05)。2組數據對比可知,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情況優于對照組。
2.2 2組患兒治療總依從率比較
對照組45例患兒中有14例完全依從,占總數的31.11%;有18例部分依從,占總數的40.00%;有13例不依從,占總數的28.89%。觀察組45例患兒中有27例完全依從,占總數的60.00%;有15例部分依從,占總數的33.33%;有3例不依從,占總數的6.67%。對照組治療總依從率達71.11%,觀察組治療總依從率達93.33%,(χ2=7.60,P=0.01)。兩組數據對比,說明觀察組治療總依從率較對照組顯著。
3 討論
由于小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屬于慢性疾病,對于患兒而言為降低血糖需積極的配合治療,進而保障了自身的生命安全。除了需要及時的治療方案,更需要持續專業的護理指導,所以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護理干預就是從各方面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如患兒心理護理、家屬心理護理和預防感染等,提高了患兒和家屬對疾病的認識,了解到定時定量服藥的重要性,并通過運動和改善飲食等措施,促進患兒治療依從性的提高,從而有效控制血糖。同時,醫護人員定期為患兒進行血糖測量,使得患兒容易接受治療,并且預防了早期并發癥的發生。護理干預本著“以患者為中心”的職業操守,通過有效的心理學技術,從而提升整體的護理水平。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不僅能減輕患兒的心理壓力,還能降低不配合狀況的出現率。首先,將病房裝飾成兒童接受的環境,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兒童緊張的心態;其次,醫護人員善于利用言語以及肢體動作與患兒進行交流,從而降低患兒對胰島素藥物治療的恐懼感;最后,運用玩具或者圖畫來吸引患兒的注意力,與此同時醫護人員運用嫻熟的技術進行胰島素注射,進而降低患兒疼痛感,由此提高其的配合度[5]。
該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在干預1個月的血糖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其治療依從性也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兒實施護理干預可對其血糖進行有效控制,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馮現真.小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臨床急救措施及護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10-12.
[2] 劉海霞,王欣.小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搶救及護理策略[J].糖尿病新世界,2017,11(7x):62.
[3] 劉艷.小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臨床急救措施及護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12(3):207.
[4] 宋靜.觀察護理干預對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2(8):249-250.
[5] 馬秀花,吳富紅.30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兒的搶救及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7,22(16):3430-3431.
(收稿日期:2018-07-17)